火炕与炕琴 火炕与炕琴 文 陶凯龙 炕琴其实不是琴,而是一种家具也可以称为炕柜或者叫被摞架,而这种家具属于北方独有的民俗物件,在某些历史时期为每个家庭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在北方的一些老房子里还有炕琴的存在。提到炕琴就必须要谈到火炕,北方和蒙古等国冬季寒冷而漫长,流行于南方的床无法抵挡冬天的寒冷,中国东北的人民就发明火炕... 馨德全媒体 2023-01-31 1 馨德
盖帘与帘子 盖帘与帘子 文 陶凯龙乡村的风雪总是很大,即便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外加狗皮帽子,还是感到生冷。在以往的东北冬季,零下三四十度已是家常便饭,用呵气成冰形容一点不足为过。用母亲的话说,作为孩童,在外面疯跑了一天到吃饭的点一准儿回家。也是呢,天气寒冷运动量大就容易饥饿,于是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幅场面,我极快的跑进屋子迅速脱掉棉帽,不待打扫... 馨德全媒体 2023-01-31 1 馨德
草房与拍筏木 草房与拍筏木 文 陶凯龙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家原来就是泥草房,简陋但是不丑陋。在很久以前的东北农村,泥草房是最常见的房屋。勤劳、聪明的北方人,从地穴的住所走进简易的“马架”式住房,再进入比较坚固保暖的泥草房,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泥草房存在的年限非常久远,建造技艺也已成熟完美,不论是保暖性、实用性还是观赏性,都不能不令人折服我们先祖的聪明和智慧。建造一座泥草房并不... 馨德全媒体 2023-01-31 1 馨德
闯关东家事 闯关东家事 文 陶凯龙打开史册纵观整个东北的历史,闯关东绝对是一次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而所谓的关东是今天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迄今生活在东北的老人大部分都是闯关东者的后代,包括我在内,我家的祖上就是河北直隶的,在我祖父年轻的时候举家迁往东北黑龙江。 对于闯关东者的闯关动机,也就是原因最简单,那就是中原大地遍地灾荒和战争,使人们... 馨德全媒体 2023-01-31 1 馨德
笸箩传奇 笸箩传奇 文 陶凯龙在过去的东北人家的炕上,特别是满族人家常有两个不大的笸箩,有方形、圆形和六棱八角形状,而作用无一例外的都是盛装随手可及的诸如女红或者旱烟的用具,这也是民俗文化中独有的一个情趣。说到笸箩不得不谈到母亲和女红,那是对于中国妇女的一种敬意。普天下男人女人、老人孩子、达官显贵以及床品帘幔,均来自她们的一针一线,密... 馨德全媒体 2023-01-31 1 馨德
相亲与订亲 相亲与订亲 文 陶凯龙 在很早以前的东北,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应地相亲之事也由媒婆张罗、父母操心。男女双方在未拜堂同房之前,很难见上一面。尽管如此,作为人生的大事,人们还是极其重视病有着相当考究的民俗文化。 首先是通媒,一般是男方到了订婚的年龄后,作为家长的就会通过多方打谁家的姑娘人品、相貌、女红俱... 馨德全媒体 2023-01-31 1 馨德
味道春秋之 东北酸菜 味道春秋之 东北酸菜 文 陶凯龙 曾经流行一首名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歌曲,在歌曲的末尾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说口:翠花,上酸菜!让人记忆犹新。酸菜本来与翠花无关,本是东北老百姓餐桌上冬季最常见的菜肴。东北的冬季气温寒冷,如何保存蔬菜使一个大问题,而我们的祖先就是如此具有智慧,发明了酸菜,也成就了舌尖上的一道美食... 馨德全媒体 2023-01-30 1 馨德
乡村的记忆 乡村的记忆 文 陶凯龙 很久没有拿笔了,似乎变得生熟起来。习惯了用键盘敲击词语,竟然要适应很长的时间,现代的科技文明使人丧失了很多基本的技能,有时候得到就是另外一种失去。拥有的时候你不知道珍惜,当突然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可往往后悔莫及,就像我们难忘的童年。儿时的乡村,乡亲淳朴善良... 馨德全媒体 2023-01-30 1 馨德
童 趣 儿戏 童趣 儿戏 文 陶凯龙 总以为自己很年轻,因为年轻意味着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可以找到年少轻狂或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借口。 可是,我不得不承认,步入30岁的门槛以后,我难以轻狂,因为现实。 学会了感慨、回忆和沉默,而这些意味着我老了,至少在心理上。 作为80后的我在曾经的那段被... 馨德全媒体 2023-01-28 1 馨德
东北土匪往事 东北土匪往事 文 陶凯龙 曾经在东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持枪拿刀可以随意杀人;被百姓恨之入骨;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际,他们武装奋勇抗争,一寸山河一寸血,又被百姓赞扬,他们是一群复杂而神秘的人,被百姓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绪所笼罩,那就是土匪。关东百姓通常管土匪叫做胡子,也有叫绺子、马贼或者响马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造就了土匪,... 馨德全媒体 2023-01-28 1 馨德
春节印象之 走油 春节印象之 走油 文 陶凯龙 俗话说‘穷人盼过年,富人忙数钱’,在很久以前的东北乡村,不仅仅是小孩子盼望过年,大人也一样,而这盼头里面最大的企盼莫过于过年各种好吃的,并非东北人好吃,而是在那个生活贫困的年代,过年实在是改善调剂味蕾的绝好借口。 ‘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把油走。’实际上,在临近过年的那几天每家炊烟袅袅,整日飘摇。... 馨德全媒体 2023-01-28 1 馨德
二月二 龙抬头 二月二 龙抬头 文 陶凯龙 每年的二月二几乎都赶在惊蛰前后,这是大自然安排的一个顺序。惊蛰来临就意味着冬天彻底过去,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农历二月初二亦称春龙节,在南方也叫踏青节。之所以称为龙抬头... 馨德全媒体 2023-01-28 1 馨德
东北元宵节 放路灯 东北元宵节 放路灯 文 陶凯龙 在东北有句俗话叫做‘过完十五才算过完年’,在东北人的思维里,漫长而有寒冷的冬季是猫冬休闲的最好季节,过年这个重大的节日正好是给自己一个自由的借口,可以打打扑克赌一赌来年的运气;山珍海味亲朋相聚好不热闹,总之东北的冬季是一个热闹洋溢的季节。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也不例外。... 馨德全媒体 2023-01-28 1 馨德
捶衣棒槌往事 捶衣棒槌往事 文 陶凯龙 时至今日,每到走在江河边,总是能够看见半截淹在水里、半截露在外面的石板,石板上面大多都有一块平整的石头,很久以前都是作为乡民洗衣之用的。 以前,妇女们洗衣服并没有类似洗衣粉、肥皂之类的洗涤剂,衣服脏了是不容易清洗干净的。当时有猪胰腺掺杂面碱做成的胰子,就算是高档的去污用品了,而在经济条件困难的时... 馨德全媒体 2023-01-28 1 馨德
包袱皮儿的记忆 包袱皮儿的记忆 文 陶凯龙 最近看到一些古装电视剧和谍战剧里面出现频率很高的包袱皮儿引起了我足够的兴趣和无限的遐想。 包袱皮儿顾名思义就是包裹衣物的布。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至于说消失的时间,恐怕只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人都富裕起来,各种精美皮包大肆流行,包袱皮儿才正式退出了江湖,所以说包袱皮儿... 馨德全媒体 2023-01-28 1 馨德
乡村锯匠 乡村锯匠 文 陶凯龙 总是在黄昏的时候想起这样一幅景象:翠绿的庄稼包裹着泥草房篱笆院的村庄,太阳正烈,在通往村庄的小路上一位头戴破沿的草帽挑着担子风尘仆仆的老人步履蹒跚的向村庄走去,一边用发硬褪色的羊肚子手巾擦着汗水,一边高喊‘锯缸锯碗锯大锅唻!一声声长唤百折不挠的撞击着坚硬的生活,就如他们的挑子一样,尽管一头付出了热情,但是却未必... 馨德全媒体 2023-01-27 1 馨德
高粱秸与炕席、茓子 高粱秸与炕席、茓子 文 陶凯龙 在很久以前,东北被称为‘北大仓’,盛产大豆、玉米和高粱,在当年困难时期养活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作为主食之一的高粱不仅可以当主粮、酿酒,就连高粱秸都是由大用处的。 以前的东北乡村住的大多是土炕,上面铺的炕席多是用高粱秸做的,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但是留给人们的仍然是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 馨德全媒体 2023-01-27 1 馨德
千层底儿 千层底儿 文 陶凯龙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纳底布鞋就是中国很古老的穿着文化,它始于兽皮裹脚后期,据历史记载中国最早的千层底布鞋始于周代,从山西省侯马市出土的3000多年前周代武士跪像的鞋底上,明显可见一行行归整的线迹,与今天的纳底布鞋完全一致,它表明3000多年前的周代,纳底布鞋已经被使用。纳底布鞋发展到清... 馨德全媒体 2023-01-27 1 馨德
泥火盆 泥火盆 文 陶凯龙 总是在梦中有你这样的情景:带着冒烟泡的大北风夹着雪粒打在脸上生疼,大风使自己几乎无法站立行走,四周都是白茫茫一片,脚下通往家里的路早已经被大雪淹没。我背着书包,穿着厚厚的棉袄,突然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家门,推开门走过外屋地,看见的是那熟悉的泥火盆,上面烤着红薯和馒头,母亲带着微笑说:“三儿,冷了吧,快过... 馨德全媒体 2023-01-27 1 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