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与拍筏木
文 陶凯龙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家原来就是泥草房,简陋但是不丑陋。在很久以前的东北农村,泥草房是最常见的房屋。
勤劳、聪明的北方人,从地穴的住所走进简易的“马架”式住房,再进入比较坚固保暖的泥草房,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泥草房存在的年限非常久远,建造技艺也已成熟完美,不论是保暖性、实用性还是观赏性,都不能不令人折服我们先祖的聪明和智慧。
建造一座泥草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道工序,都既琐杂又要付出沉重的体力,都遵从着先人留下的经验,那是无形的物质文化遗产。
从脱坯累墙、上梁到苫房,无一不劳累。建房一般在春秋之季,先要脱坯累墙,备足黄土,再把稻草或谷草铡成一到二寸长,用水和在一起,成坨状,踩实,之后用铁叉一块一块叉起来,垒成墙,所以叫“叉墙”。叉墙是个很大的工程,要几十人一同进行,一个人站在墙上,一边脚踩一边指挥,土墙在他的脚下一点一点地增高,墙叉得曲直薄厚,是好是孬,关键就看这个“大拿”的技术水平。
为了防止墙体倒塌,叉墙都要分两次进行,叉到一人高时停下来,十天半月后,墙体干燥结固了再叉上层部分。也有的人家先用黄泥制作成土坯,叫脱坯,再用土坯垒墙。脱坯是项非常累的活计,民间有“四大累活”的谚语:和大泥,扶马犁,刨冻粪,脱大坯。
更早的时候,有大柁二柁,房顶的重力都压在梁柁上,所以大柁都用很粗的木料,有的直径达到四十厘米,富有的人家选用的是上好的红松,条件差些的用白松或杨木。近代改用了三脚架结构,合理采用了力学的原理,重力分散抵消,梁柁只用十厘米粗的落叶松就可以,降低造价也减轻建造难度。通常檩子与檩子之间用臼口连接。
上梁在农村算是喜庆大事,要放鞭炮庆祝,在脊檩正中系一红布条,红布条上拴着一串铜钱,还有一双筷子,象征着躲灾辟邪,钱财快进。上梁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房主要给每个帮忙或看热闹的人发点蛋糕吃,以示吉祥如意。上梁那天往往要在正门贴副对联,写的是:上梁正逢吉祥日,立柱巧遇紫微星。
上完梁后要钉椽子,在椽子上横着铺上秫秸或木头拌子,用黄泥抹平,那叫“房雹”。
苫房有两种,一种是叉苫,一种是铺苫。叉苫是把草截成60厘米长,从房檐开始,大头朝下整齐地铺在“房雹”上,薄厚适中,用黄泥抹在“房雹”上,依次到房脊;为了增加苫房草的耐久性,把整捆草用铡刀铡成二尺来长的节段,越往上苫就越短,封尖时候铡到一尺长左右,这是随着房子的坡度而定,如此下长上短就不会出现褪坡。
铺苫就是草根草外、草末梢朝里,打开捆一层一层往上铺,一般铺半尺多厚,拽出横七竖八的乱草,拿拍筏木使劲拍。整坡苫到顶部,整体还要找平,苫玩房看到整坡草一根挨着一根,挤成白花花一片,这就严实了。而想让房子不漏雨使用年头长,就必须用拍筏木拍紧。
这里必须单独说一下拍筏木,实际上拍筏木一般使用梨木制作,不但质地坚硬而且颜色好看。通常拍筏木表面刻有搓衣板样的棱角,棱角起主要作用就是垂直那面,斜面次要,侧面看呈三角形,长度大约三十五厘米上下,宽度二十五厘米左右,后背如同拱起的手背,中间段按照长度的方向抠一个大于手掌宽度的透眼作为手柄。
使用时握定透眼,轮动拍筏木拍打铺设在房坡上一层一层的苫房草。在拍打的过程中左手和胳膊肘平压住草不让它滚动,一直拍打到草根严谨齐整。
在农村学会苫房是一门手艺,有了手艺到哪里都被人高看一眼,特别是学会苫房中的“抱梢”,也就是使用拍筏木拍打掐头去尾的人,那可是了不起的技师,东家一定会有眼力见儿,端茶倒水,吃饭时也格外加菜敬酒,待为上宾。
实际上,在农村盖房上梁或者单独苫房,也是一件大事。
老亲少友和乡里乡亲都会赶来帮忙,很多人家还会随份子意思意思。
记得我小的时候随份子通常是拿几瓶酒、鸡蛋或者少量的钱,而东家也会满怀热情表示感谢,并在中午摆席招待,但是一般席面上的菜肴都是诸如韭菜、豆芽和炒猪肉等家常菜,不及红白喜事上的丰盛。
随后就可以搭炕和灶台、上窗户和基本室内的吊棚、糊墙等,一个泥草房的家就算是正式建立起来。
小时候我经常站在满是草房的乡村高处望着整个村庄,那些草房由于年代久远房上的茅草已经由黄变黑,墙上的泥土由于风吹雨淋的结果形成淡白色,远远望去,形成了独具特色古老黑顶白墙的民间风俗景色。
后来随着大部分草房的消失,这个古老的建筑草房的文化手艺也就逐渐失传,拍筏木这个功臣也就随之消失。
草房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那些曾经草房出生的人早已经离开草房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经历和品尝着自己人生路上的辉煌与成功。我想他们一定不会忘记曾经生活的那方水土和代表性的草房,因为那是他们的根,灵魂深处、心灵港湾最静谧、神圣的生命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