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印象之 走油
文 陶凯龙
俗话说‘穷人盼过年,富人忙数钱’,在很久以前的东北乡村,不仅仅是小孩子盼望过年,大人也一样,而这盼头里面最大的企盼莫过于过年各种好吃的,并非东北人好吃,而是在那个生活贫困的年代,过年实在是改善调剂味蕾的绝好借口。
‘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把油走。’实际上,在临近过年的那几天每家炊烟袅袅,整日飘摇。
在春节食品当中,走油是必不可少的。至于东北过年走油的习俗来历也是与满族有关,而正史并没有太大的记载。
到了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走油。走油是个大工程,炸各式丸子、地瓜丝、套环、麻花、面鱼、炸鱼熏鱼……
那个时代都是用豆油,在当今社会讲那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北方的肥沃黑土地上农家肥以后几乎松软要流油一般,秋收后黄灿灿的黄豆放到乡村油坊笨榨设备当中很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黏稠的金红色豆油一滴滴流进油桶中,整个油坊都散发着豆香味道。
在平日里母亲几乎是数着油滴来做菜,要知道我们一年才能吃多少豆油。而过年了,大多不会吝啬,那时候白面少,一家五口人才能领不到10斤白面,除了包饺子、糖三角就剩不了多少,所以走油通常用别的粮食代替。
没有白面的人家一般在自家园子里种一些白苞米,磨成细细的面子,平常就用它来代替白面招待客人。苞米面虽然筛的很细,但是缺乏小麦面粉的黏性,于是聪明的家庭主妇就把三分之一的白苞米面用开水烫熟了在和面,这样可以增加黏性。
在过年的时候走油都可以掺一部分在里面,尽管有些作假鱼目混珠的感觉,但是在无奈的背后一样可以制作美味。
在走油当中麻花是必不可少的,白面兑上白矾和面碱在往里打上几个鸡蛋。而那时候鸡蛋也是不常见的,小鸡因为不喂粮食,加之冬季太寒冷,所以就很少下蛋。母亲总是提前到秋天的两三个月就把鸡蛋攒起来,准备过年走油和做菜用。可是因为时间太长,鸡蛋往往容易腐败变臭,于是母亲就把鸡蛋放在灰堆或者沙堆里面,等到数九寒天的时候在放到菜窖当中,如此反复,等到过年真正使用时候往往坏掉三分之一多。
在走油的那天,全村的大姑娘小媳妇不约而同的忙活起来,因为走油品种繁多,工具和原料自然也不少,在制作萝卜蔬菜丸子时候,一些姑娘总是早早备好了礤子,把绿萝卜清洗干净以后,用礤子礤萝卜,白里透绿的细丝一会儿就在大盆里成了堆儿,而这边主妇准备了大锅烧开水焯萝卜丝,等萝卜丝焯好投凉以后再用屉布攥干和煮好的粉条摆在案板上剁碎、调味。
有粉条的黏性萝卜很容易抱成团,在加入盐、味精、花椒大料面以及少许油以后,就可以挤丸子下油锅炸。
而这期间需要注意安全,不能让过高的油温溅在自己身上,那样就很麻烦。
丸子们一个接一个下锅洗澡,在翻滚一阵后,穿一身黄金铠甲出来。忍着烫,捏一个咬一口,热气混着香气冲出来,口感外脆里嫩,宣告着大功告成。
为了让油更好的发挥作用,通常走油也是讲顺序的,比如地瓜和花生米不吃油,也不污染油,通常先炸,而萝卜丸子以及小鱼容易有杂质,所以一般靠后收尾。最后那锅里的豆油只剩下那一小丁点冒着烟黑色油底,被烹饪术语称为乏油,不能再使用。
油走完了,这年夜团圆饭没有多长时间也该上桌了,只是我总是不时的溜到外屋地厨房案子上偷吃一些走油的食品,香脆的食品刺激着我的食欲,至今难忘。
有人说现在过年没有年味儿,我也有同感,因为平常生活很好,加之各种现成的食品很多,人们也就清闲起来,在商场走一圈过年所有东西全部齐备,谁愿意费事呢?
只是我还是喜欢小时候在乡村过年的感觉,遗憾的是那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永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