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帘与帘子

                                   文  陶凯龙


乡村的风雪总是很大,即便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外加狗皮帽子,还是感到生冷。在以往的东北冬季,零下三四十度已是家常便饭,用呵气成冰形容一点不足为过。


用母亲的话说,作为孩童,在外面疯跑了一天到吃饭的点一准儿回家。也是呢,天气寒冷运动量大就容易饥饿,于是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幅场面,我极快的跑进屋子迅速脱掉棉帽,不待打扫身上和脚上浮雪就急奔外屋地揭开锅盖拿豆包端酸菜大吃起来。


而此时总是能够想起厨房的功臣---帘子与盖帘。

psb_副本

考究盖帘的历史,任何史书上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据说是从中原地区传过来的,北方盛产高粱,这种东西使用方便且经济实惠,被北方居民广泛使用。


帘子也叫蒸帘,是东北人家厨房里必不可少的炊具,一般用高粱秆、竹片、铁丝、铝丝等编结而成。


在以前的东北农村,厨房里(俗称外屋地)灶台一般并排两口大号的12印大锅,过去人口多,一口锅很难满足一家人的饮食需求,况且一般家家养猪、养狗等家畜,需要温水或者烀食。


而帘子一般用途蒸干粮和热菜。冬季粘豆包和馒头、发糕几乎是主食,一般都是提前蒸出来一大缸,想吃的时候拿出来加热。菜肴也一样,多是杀猪是后的烩菜,吃的时候装在小盆里,架上帘子一加热就可以食用,极其方便。


在北方的帘子高粱秆(俗称箭杆)材料制作的居多,高粱是北方基本农作物,秋收以后大量的高粱秆堆积在房前屋后,人们此时会挑选粗细相仿、长短接近的纤直秸秆用细铁丝或者棉麻线并排穿在一起形成一个矩形,一般需要20多根秸秆。


而后用两条狭窄木条做横梁与秸秆帘紧密结合。再削两块弧形薄木板,对应置于秸秆两侧用快刀顺着薄木板的弧度将秸秆削成圆形,一直蒸帘就此完成。


后来人们在使用中发现高粱秆的蒸帘经过长期熏蒸以后会出现颜色变得发黄、质地变重发焦,从而失去质感,于是铁丝或者铝丝的蒸帘就此出现,而且制作也极其简单,把铁丝或者铝丝用钳子拧成花形成一个圆,四周边上用粗铁丝圈上在放两个提手就此告成。


提到蒸帘就不得不提到盖帘,每到过年或者其他日子包饺子,母亲总是会用盖帘摆饺子,饺子直上直下摆成趟但是不允许摆成圈,说是有忌讳,意味着全家人要打圈仗。


在现代的农村老年人当中会制作盖帘的也寥寥无几了,因为现在集市上都有机器编织的产品,没有人耗费精力去做。


通过曾经的老手艺人口中我得到了制作盖帘的过程:做盖帘一般只要高粱杆最顶尖无结的那种,戴上手套去掉叶鞘,用大号铁针穿上白色粗线,选两根最长的高粱秆用线串连在中心点,让四个半径相等,多余的部分切除形成十字架。然后挨着这两根主打一根一根续下去,但是要求每根高粱秆只穿四分之一的厚度,避免针迹外露。同一面所用的高粱秆粗细要均匀一致,保持表面平衡。


高粱秆串到接近矩形以后,续穿的高粱秆就越来越短,感觉大小合适后立即停止并用一根高粱秆钉在中心,以此为半径画圆,原理如同圆规相同,用切刀挨着高粱秆画出痕迹照着印记全部切掉,一只匀净细致的盖帘就此告成。


曾经记起邻家大爷曾经制作过盖帘,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加之那个时候实在是年龄太小没有上心,场景几乎忘掉,成为我今天不小的遗憾。


帘子和盖帘在某一时间是农家家庭必备炊具之一,在现在很多的东北农村依然经常看到它们的踪迹,形状简单但是很实用,这或许是它们长久不衰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