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元宵节 放路灯
文 陶凯龙
在东北有句俗话叫做‘过完十五才算过完年’,在东北人的思维里,漫长而有寒冷的冬季是猫冬休闲的最好季节,过年这个重大的节日正好是给自己一个自由的借口,可以打打扑克赌一赌来年的运气;山珍海味亲朋相聚好不热闹,总之东北的冬季是一个热闹洋溢的季节。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也不例外。
每年的正月十五,乱葬岗或者统一的坟茔地里常常是灯火通明,每家每户出入的道口灯光闪烁如同白昼一般。一般每间屋地中间都要点燃蜡烛或者油灯,锅台、案板也都要点上灯。这成为一个雷打不动的风俗。
据传说古代的时候,孝子贤孙觉得老人去世以后在阴曹地府一个人孤单,于是在坟茔搭建一个窝棚给老人作几个月的伴儿,也叫守孝。守孝的人要做饭和掌灯,冬季的时候还要取暖,而孝子贤孙也想到老人在地下也应该有个亮儿。
于是老人刚刚埋在地下就去送三天火。老人们都讲说是去世的人此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去世,总是往回跑,送火照一照,才知道自己真的去世了,再也不能回到阳间,也就可以安心自己生火做饭过日子了。
可是那个世界没有柴禾和点火用具,生活在黑暗中老人会生虱子跳蚤,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傍晚送一回灯,让他们抓虱子跳蚤,除了烧纸钱和棉衣之物这也是孝敬的方法之一。
门前的路上放灯火,说是老人回家过节容易走错路,所以就在路两旁放上灯火,屋里放灯是为了让老人找到吃喝的位置,如此才能包邮一家人平安幸福。
而在早年间不仅方这些灯,还要放河灯等,为的是照顾一些没有后代亲人的孤魂野鬼,也让他们抓虱子跳蚤,以免被咬的迷糊不爱呆,琢磨找替死鬼,给阳间增添麻烦。
记得我小的时候,在正月十五之前父亲早早的就用喂大罗【一种小水桶的称谓】冻了冰灯,之所以用冰灯是为了在野外防风,而这冰灯并不是一般人能冻的,在喂大罗放水之后一般只放大半,放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室外去冷冻,当喂大罗四周冻成型后要把中间没有冻水倒掉,然后拿到屋子里面高温缓一缓,再拿出来修成漂亮的形状并放上蜡烛或者油灯。
一般是每个坟头都要放一个,所以有的人家要冻上好几个冰灯。
正月十五吃过晚饭【东北一般是两顿饭,小屋吃饭的时间多为3点到4点多钟之间】,在天擦黑之前就要招呼亲友【一般都要男丁】捧着冰灯去坟茔地。
乡村的坟茔地一般在距离村子两公里左右的荒野,选址多为河边高岗的地方,按照时间算来到达的时候正好天黑,把冰灯小心翼翼放下,扫除坟茔附近的雪,选择一块朝阳平整的地方,点燃里面的蜡烛或者油灯。
一时间,橘红色的灯光透过冰层照亮了附近的场地,也映红了送冰灯亲友的脸庞,他们一脸恭敬,虔诚的跪拜说着祝福的话。
送完坟茔地的冰灯,父亲就会早早准备好了小蜡烛【有时候是煤油灯,一般是用面粉做成小碗的形状,经过冷冻以后放上煤油,并在油上面引出一条粗棉花线,作为灯芯】,引领者全家的男丁按照不同的秩序摆放在路两边,在然放过烟花爆竹以后逐一点燃。父亲总是在这个时候高喊者欢迎祖先回家过节以及一些祝福全家幸福发财之类的祝福话,而我们小孩子则争相的拿着自己或者父母做的小灯笼四处游玩去了。
此时村里面那一盏盏灯犹如一条条巨龙飞舞,俨然成为灯的海洋,煞是壮观。不时有人家燃放鞭炮烟花更是增添的热闹喜庆的气息,那情景至今难忘。
今年的春节即将来临,父亲打电话过来说是家里面老人因为身体不好去不了坟茔地送灯,自己也不愿意费事,一切从简。不仅如此,早在几年前故乡也几乎没有人再冻冰灯,只是到集市上买几个塑料电动灯一放了之,早缺乏了当年的味道。
而我茫然若失,静静呆坐了好长时间,心中莫名的忧郁,不知道是为了自己还是那些曾经遥远的过去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