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秸与炕席、茓子


                                      文  陶凯龙


  在很久以前,东北被称为‘北大仓’,盛产大豆、玉米和高粱,在当年困难时期养活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作为主食之一的高粱不仅可以当主粮、酿酒,就连高粱秸都是由大用处的。


  以前的东北乡村住的大多是土炕,上面铺的炕席多是用高粱秸做的,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但是留给人们的仍然是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


  那时候,一般家庭都很穷,要铺上新的炕席都是一种奢望。有的人家几年只买一次炕席,补丁摞补丁铺了好几年。有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是在旧的铺不下去了,就打算选一些高粱秸自己编炕席,要知道买一铺炕席需要四、五块钱,那时的农家是支付不起的。

0a0f499256044de3ac911dc6a541c834

  要说东北的高粱秸真是又高又直,比电视剧《红高粱》里面的还要粗壮许多,秋天收了沉甸甸、红艳艳的高粱穗子,就要把高粱秸悉数打捆,用牛车拉回家,码到一边由它迎风沐雪。等到冬季清闲了,人们就会把高粱秸一捆捆打开,挑选挟园子和编造炕席和粮食茓子的原料。


编造炕席不是一个简单活儿,首先要把精选好的高粱秸放在水里泡上一夜,拿出来修理完上面的皮刺儿后用菜刀劈成四半,在一根根用洗衣棒轻轻地砸,都砸扁了就拿起一根放在厚木板上,用菜刀刀刃逼住里面的白瓤,用脚蹬着刀背,左手扯住高粱秸用力向后扯,雪白的瓤就翻在一边。


削完这头在削另外一头,削好的硬皮有了亮度,在刮几遍,高粱秸就更薄了,等到一定数量在用水泡,泡的软软的经过压平闷着变得软软的就可以编织。


先从一个角开始,渐渐地一个三角形逐渐张开来,编到另外一个三角,有五尺左右在往前编,按照这个宽度编到九尺长封口,新的炕席就遍成了,四周的花纹与买的几乎一样,只是材料粗糙了些,所以花纹也有些粗糙,比芦苇的差了些。


编好的炕席阴干后,再用抹布使劲蹭几遍,为的是蹭去毛刺。


铺了新炕席,屋子就有了生气和活力,乡下有句俗话‘炕上没有席,当家脸上没有皮’。可见炕席是很重要的,那时候睡觉没有褥子,也没有衬衣衬裤,肉皮直接与炕席贴着,所以刚睡新炕席很不习惯,对高起的纹理有些不适应,往往早上一醒来满身炕席纹理,上下摸摸手感明显。


即便如此,有一些家庭连咯一下的希望都没有,没有钱买又不会编,只能铺麻袋片子。


而高粱秸的用处远不止此,编盖帘和粮食茓子都很好。


编粮食茓子与炕席前期工程相同,只不过后期编制的花样不同而已。通常茓子宽度在1.2尺到1.5尺之分,长短有8米、12米、35米和40米的区分,大多数根据粮食粗存量而定,手艺娴熟的人一天能编一个12米长的粮食茓子。


通常编织好的粮食茓子内都放置谷物,堆一层谷物就围上一圈茓子,茓子逐渐展开,粮食就渐次垒高,这样的储具移动方便,安装简洁,而且透气性好,唯一的缺点是怕雨淋,容易算坏,即便如此,在现在东北地区一些大型粮库都还在使用。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偏厦就有木头架子垫底的粮食茓子,装着整穗的苞米,把颗粒归仓的感觉表现的淋漓尽致。


满满的粮食茓子是一种安稳,守望着烧柴和粮食过日子,总能够把农民一颗心稳稳当当放在肚子里面。


常常在走出家门之际,顺手到茓子里面抓一把高粱或者玉米扬到院子里看着鸡鸭鹅欢快围拢上来,那种场景很是愉悦。


如今的乡村已经不见了炕席和粮食茓子,取而代之的炕革、席梦思和钢铁粮仓,时代进步,只是留下的记忆永远流传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