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做官  中国式教育失败的必然


                                         文  陶凯龙


   在中国国内,许多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提到读书好做官的道理。这似乎形成一种惯例,而且许多的大众都认可这样的事实。


   “学而优则仕” 意思是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古人在学习的的时候更正式是得方面的教育,这本来无可厚非。

htimage_201934_c0ea413f-4e92-40f0-b424-3a36d78e2c6d

   但是,把做官当做学习唯一的出路,似乎只有古老的东方文明才体现的淋漓尽致。从中国古代的教育教材可以看到古人注重的传统道德礼仪文化为基础,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女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常向窗前读。

 “这首诗罗列种种”学“的好处,是各种权力(势)想象的叠加,最终归结到”五经“(学)上面,”学“成为致”仕“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仕“成为”学“的终极目标,这样一来,目的和手段分化,在”士“的传统的背面,也同时伴随着一个”仕“的潜流,”仕“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实现理想的最现实的出路。

  中国知识分子独特的权力“场”,好像是铁屑在磁极的中央聚集,这些权力的碎片在一开始就决定了他们未来的方向。此前,知识分子所受的“士”的教育,让他们始终怀着一种“士”的理想,他们一方面要面对理想,另外一方面又在权力场中挣扎,仕宦,是一种变质的权力,他们从一种单纯的“士”的理想蜕变成一种权力关系,一种控制与反控制的权力“场”,在“场”上的任何一个磁极都会指向同一个方向,这正是作者要向我们宣示的权力规则,而“学而优则仕”就变成了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开始,就意味着文化场域里一种不安的“连锁反应”……

  在古代的中国,只有读书才能够真正实现一个人的理想和抱负,“修的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只有做官从政似乎才可以在历史书页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搞科研.做买卖和从事音乐等学科通常是被列入三教九流的下流行业。

  传统的思想并没有因为封建王朝的覆灭而消失在人的思想中,在当今反而愈演愈烈。

  从近年来考公务员热到选择配偶要有正式工作,从大学盲目扩招忽视就业以及职业技能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速度缓慢,足够说明中国传统教育的失败,有权威人士担忧:为什么中国很难培养自己世界级的大师?背后不仅仅需要思考,更需要在实际改革中体现出来。

  读书做官本来是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成才的方法。

  从商以及独立科研都是一项不错的选择,但是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做官?

   原因就是做官带来的权利与经济效益,这是任何行业也无法比拟的。曾经看到一幅反映读书好处的漫画,上面的人物头顶着象征权利的公章,在题目中具有讽刺意味的写着“学而优则仕”相信任何一个有责任心与思想者的心不会无动于衷。

  读书做官是中国式教育失败的必然,改革则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