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中小学教改风向标
年初以来,北京推出系列教育改革举措,包括出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印发中小学“体育八条”、科学教育“二十条”,实施第三次中考改革……
北京新一轮教育改革,以结构性减负与系统性提质为双轮驱动,以“大减法、小切口、多渠道、新载体、一体化”为总体思路——
减少低效冗余的学习和考试内容,提高课堂效能;形成小切口、大方向的改革落实机制;畅通多样化录取路径和多元化升学途径,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以更大规模的全学段教育集团为育人新载体;用一体化系统思维破解结构矛盾,构建全链条育人新体系。
教育强国建设开局起步年,从北京基础教育的深层脉动里,能看见哪些教改风向标?
1 以常态化AI进课堂为起点,走向自适应个性化学习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中小学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
以课程体系为依托,以典型场景应用为切入,北京将全面推动AI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而以常态化AI进课堂为起点,北京也明确探索自适应的个性化学习,撬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重构。
《北京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指出,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为教师教学提供AI助手,为学生学习提供AI学伴,推动人机对话式学习与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结合跨学科、大单元及项目式教学设计,探索“未来课堂”新场景,形成“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以评促教”的智能化教与学新模式。
以AI工具为支点的自适应个性化学习将破解传统教育的三大矛盾:大规模教学难以兼顾个体差异,统一进度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或“跟不上”,优质资源分配存在结构性失衡。
从课程架构到场景革命,从AI通识教育到个性化学习,中小学将以多层次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常态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体系、泛在化人工智能教育支撑体系和多渠道人工智能教育师资体系编织未来教育经纬。
2增加全学段教育集团比例,建立连续培养模式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要求,要重新思考12年基础教育如何减少小升初、初升高这两个分水岭带来的内耗和焦虑。
新型集团化办学,成为北京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促进育人主体由单体化学校向规模性集团转变,培育以集团为主体的连续培养、协同培养模式。
这种连续培养、协同培养主要体现在:
逐步降低纯小学阶段教育集团的比例,积极扩大小初高一体化全学段教育集团的比例;探索初高衔接、集团直升等多样化培养渠道,扩大集团直升招生规模;集团内有不同类型的学校组合,如民办校加入公办教育集团;将学校间、学科间、校内外、课内外打通,构建小初高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基础学科如数学领域,在新兴交叉学科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为有潜质的学生提供高中和本科高校衔接的连续培养。
为此,北京将从多方面提供制度和资源支持。比如:探索建设学区内资源共享中心;建立“法人统筹型”教育集团和城乡共同体或多法人联合体,实现人、财、物、教研、课程等各类资源要素在集团无障碍流动,在教育集团内首先形成小规模的“集团管校聘”。
新型集团化办学通过全学段长链条创新教育资源配置,把学生成长的路径修得足够宽、足够平滑,让学生在连续培养过程中缓解升学压力。
3 以中考为切入点,联动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改革
今年,北京将落地第三次中考改革,优化考试评价体系。北京新中考有两个基本逻辑——
一方面,通过减少中招录取科目数量和总分,减少不必要的考试负担。
比如,生物、地理、历史、化学将从考试科目变为考查科目,不再计入中考成绩。计入中考成绩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体育与健康,满分510分。这些科目皆由北京市统一命题,分区评卷。
另一方面,通过考试内容的优化组合和考试方法的多元化,牵引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
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目增加实验操作测试,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社会责任、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体育与健康考核分值由前两轮的40分提高到70分,在中招录取总分中的比重也由前两轮的6.90%和6.06%,提高到13.21%,体现对体美劳等素养发展的重视。
道德与法治科目采用开卷笔试,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考核采用开卷机考方式进行。道德与法治科目综合素质评价分值共计10分,这是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北京市中考改革中的首次应用,具有很强的导向意义。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中考改革将引导所有学科的教师将教育教学聚焦于新课程标准的扎实落实,让中考也不再是区分学生的“分水岭”,而是助力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寻求学科兴趣、提升思维品质的“起跳板”。
5 扩大高中学位供给,探索多元招生录取
以中考改革为切入点,北京正推进教学、评价以及招生制度的协同改革。
现阶段,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迫切需要高中学位扩大供给,加快扩大高中教育资源供给。
近几年,北京普高招生规模呈增长趋势。今年北京普通高中招生规模8.5万人左右,比去年增加约3000人。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近五年首次出现下降。今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3.3万人左右,比去年减少约2500人。
今年也是北京初中“全员享受校额到校”第一年,全市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校,所有初中均享有校额到校资格。
在多元招生录取方面,北京连续三年试点部分普通高中开展登记入学试点。符合条件的应届初中生可凭其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获得高中录取,而无须通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分数。
为适应高考综合改革要求,推进走班制教学,北京将做好师资、教室和教学设备等条件保障。公办普通高中每班不超过45人,优质普通高中班额原则上不低于40人。
北京市教委表示,适度增加现有职业高中综合高中班招生规模,鼓励支持具备条件、学位资源充足的中等职业类学校举办综合高中班,开展职普融通办学试点。
未来,北京高中升学将逐渐减少单纯以考分升学的人数比例,增加升学渠道。依托集团化办学,“宽赛道,新出口”将支撑学生从凭分入学转变为凭兴趣、凭特长入学。学生愿意在本校直升可以,愿意参加考试,适度跨校、跨集团升学也可以。
6 坚持大科学教育,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北京出台了“中小学科学教育二十条”,以学校科学教育提质、创新人才发现培育、科学教育资源集成等六大行动,系统性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科学教育二十条”以知行合一、激发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教学范式重构、培养机制创新、资源生态整合,打造"全学段贯通、校内外协同、文理融合"的大科学教育。
深化教学改革,是推广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真实问题驱动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探索贯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融合性、跨学科、整合式教育模式。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
培养机制创新,是构建大中小贯通的培养链条,形成灵活弹性的学习成长环境,探索大学、中学双导师制。支持有条件的区建设科学高中,探索衔接大学的贯通培养机制和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资源生态整合,是鼓励学校建设学生创客空间和科学创新实验室,融入工程实践和人工智能要素,开发面向学生的科学教育智能体。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是融入必要的艺术、人文学科元素,注重对全体学生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培养。真正的科学教育,不在于培养解题熟练工,而在于孕育敢用公式写诗、能用代码作画的未来创造者。
7健康第一,构建“大健康”教育格局
去年,北京义务教育学校率先落实“课间一刻钟”。今年北京又出台“体育八条”,加快补齐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短板。
一是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北京市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小学、初中要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要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
二是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其中至少要有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要求课内、课间、课后服务一体化设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
三是首次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赛”。小学每班不少于5场,初中不少于4场,高中不少于3场,比赛项目可由学校因地制宜设计安排。
四是选优配齐体育教师。编制不足的学校可聘用“银龄”教师和编外兼职体育教师,同时支持小学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经过培训后,参与低年级学生体育教学和活动。将体育教师承担的体育课间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家庭作业、课余训练、体育竞赛、课后服务等工作统筹计入教师工作量。
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北京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开发更多美育沉浸式体验场景,加强劳动教育实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以运动、卫生、心理、营养为一体的“大健康”教育格局。
7贯通成长链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去年,北京出台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意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学科育人一体化、网络育人一体化和实践育人一体化等方面,明确了不同学段的中心任务、育人目标和重点任务清单。
越是一体化整体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越是要差异化地设计每个学段的课程和资源供给。比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思政课”,各学段的思政课以“科创”为线,串联起来。小学阶段注重感受科技创新价值,中学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科技发展,高中阶段升级为理解改革创新精神。
去年,北京在西城、朝阳、海淀、通州、怀柔5个区设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还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建立23个一体化共同体、79个一体化研究基地、122个一体化实践校,吸引21所高校、31所中学、35所小学参与。
目前,北京“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机制已经落地,实现万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时在线集体备课。
下一步,将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和教材、一体化课程资源平台和课程实践基地、一体化教研和教学活动、一体化考试评价机制、一体化实施领导机制等,让思政课不再是孤岛式的说教,而是贯通"理论认知-情感共鸣-实践淬炼"的成长链。(来源:新校长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