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们东北唠嗑响四方
文 陶凯龙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话的确很有道理,每个地方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方言,而我认为,中国各地方言最接近普通话的莫过于东北的方言。
东北人管聊天叫做唠嗑,那我今天愿意简单唠唠咱东北自己的独特语言和背后的故事。
在当今时代提起东北话,第一印象恐怕就是著名笑星赵本山主演的小品里面略显夸张的台词,诙谐幽默、直白豪爽,就像东北人的性格。要说现在想分辩一个人是哪里人,不张嘴讲话很难分辨。
有人曾戏称东北语言文化中,民国东北王张作霖的国骂“妈了个巴子的”和赵本山饮誉中华的诙谐表演是绝对的代表,话虽然有戏说的成分,但是不无道理。
在东北,以前是关外荒凉、蛮夷之地,多民族间 300 多年的互相融合,成为一个汉、满、蒙、回、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朝鲜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
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管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 ” (肉和油变质 ) ”,“喇忽 ”(遇事疏忽 ) 为满语; 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 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大批被清朝流放人员来到东北,仅清朝康熙年间镇压“三藩”流放就有20多万人,这些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随着满汉的合居交融,很多满族人学习汉文、汉语。到清朝末年,使用满文、满语的人越来越少,官方也正式启用汉文作为官方语言和文字,而现在懂得满文更少。有的东北方言还直接吸收了外来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来自俄语),等等都是因为战争和通关融合外来文化所致。
东北不小,人口不少,口音虽然相像,但是行家还是很容易分辨的,要说东北方言和口音最具特色的是辽宁省,大连、丹东一带通常带有浓厚的海蛎子味儿,沈阳则哏了吧唧,朝阳带着一些河北话和京腔,锦州、黑山口音则向上挑,就像赵本山饰演电视剧《乡村爱情》里面王大拿的声调,只有黑龙江哈尔滨的口音才与普通话最为接近。
东北人嘴里‘三七疙瘩话’比较多,像“掉链子”“埋汰” “干哈”等等,都产自于东北,因为东北话是最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从来都是直白和直通人心的,犹如那一望无际的三江平原,质朴纯真、不矫揉造作和不留余地。就像东北方言里所说的“可劲造儿”,充满了张力和情趣,神奇般的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让人有着永远都不设防的亲切和真诚。
我有一种感觉,因为我是东北人,不论走到哪里,一听到熟悉的乡音就会走入人群当中并融入其中,那种铿锵有力、大气豪爽语言撞击着人们彼此亲近的欲望,让你感觉到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可以说,在中国任何一个省份都听不到这样感情色彩浓厚的方言。这样的语言无疑具有感情的魅力,象征着你我之间的亲密和真诚。
看到文章的人不免要问,为什么我的文章名字叫做‘俺们东北唠嗑响四方’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唠嗑本身透着东北方言的特色,响四方可以理解成为东北人嗓门高,用舌根发音,几乎用上所有力气,被指扯着嗓门说话,不论男人女人,语言直白简单易懂,正如和东北人本身的性格有绝对的关系。有一个例子就是前几年流行的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歌词当中‘喝了少了他不干’,一句话全包扎。
记得我刚在南方某大城市上学时,军事学院学员紧急集合以后解散,我问教官以后再哪疙瘩集合引起同学笑喷。而我莫名其妙,事后才知是方言的作用。
东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恐怕说上三天三夜也难以说完,就算是语言学专家恐怕在当今也不能完全参悟研究透顶,而我作为一个民风民俗文化爱好者只当是简单的描述和叙说,以便大家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