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乡村粉旋子
文 陶凯龙
眼前是一口直径不大、有窄沿的铝制平底的浅锅,在东北被称为粉旋子。在朋友这家东北民风民俗博物馆的一角很是不起眼,它静静的躺在那里,表面蒙着薄薄的灰尘。
朋友走过来轻轻拍着我的肩膀,“望着出神,想起了什么?”
我回过神来,长长舒了一口气,是啊,我想起了久违的故乡和那些流逝的岁月,而这物件就是一种见证吧!
无从考证是什么时候起,东北大地生活的人们开始用粉旋子抡粉皮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当你留意的时候却发现有些事情已经远离你很久,只留下一丝惆怅和回忆。
要说用粉旋子抡粉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备料淀粉,东北也俗称粉面子。在原来的东北乡村家家户户在一年四季都少不了吃土豆,平常吃土豆丝、土豆片的时候把切完的土豆放在盛水的小盆里,等炒时捞出来,剩下的水里面就剩下薄薄的一层淀粉,久而久之积攒起来就足够抡粉皮了!
把淀粉用水调稠并加入适当的明矾和食盐,以便增加粉皮的韧性。
烧一大锅热水,最好使用煤火或者木头火,拿吹风机吹的旺旺的,把盆里的淀粉盛进粉旋子,粉旋子实现要抹上薄薄的一层豆油以防止粘连。
而后把粉旋子放入锅中沸水上转圈的旋,使淀粉均匀分布并在中间形成一个稍厚的圆心。眼见淀粉颜色一点点变浅透明,大概一分钟左右就熟透了。迅速快捷的把粉旋子边缘捏紧插进大盆的凉水里过水,在拎起来放平冷却,然后再把粉皮拎起来抹上一层薄薄的油,铺在平盘或者盖帘上,粉皮就形成了。
粉皮筋道可口,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农家菜。
在以往的东北乡村,平常很少抡粉皮,或者嫌麻烦,或者嫌金贵,只是来人去客、逢年过节才大张旗鼓风风光光做上几张。在我小的时候,粉皮和麻花、大果子一样金贵,在平常的日子里是很少能吃到的,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几回。
我一直认为母亲是手巧的,在当年物质贫乏的时候,母亲变着样的给我做一些在今天看来是农家菜的吃食,粉皮绝对在其中是佼佼者。
新出锅的粉皮切成细条,放上点黄瓜丝、蒜末、香菜、胡萝卜丝以及精盐、味素、芝麻酱或者香油,那种清香的味道和吃到口中润滑筋道,不愁你没有食欲。
很多时候母亲抡粉皮是因为家里来客人,抡粉皮既是上档次的下酒菜,又省钱,可谓一举两得。
而作为孩子,在当时我们家来客人是不允许上主桌吃饭的,只能在外屋地下锅台边吃一些菜量比较大的菜肴,如果想要吃类似于粉皮的菜肴,得有足够的耐心等客人吃完,母亲收拾碗筷看是否能剩下,如果盘子里有些剩余,那肯定是我的口中餐,但是也不经常有,这也是一种运气罢!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人们的饮食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的机械化代替了人工,后来有人研究出来专门制作粉皮的机器,加之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很少有人吃粉皮,即便吃也是口感僵硬的机器做的粉皮,早已经难有当年的口感和味道。
如今看到粉旋子,很容易让我联想到以前那些日子,不能时常拥有,有些回忆也就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