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印象之
春 晚 精神上的年夜饭
文 陶凯龙
可以说是它改写了历史,当它隆重登场的时候,关东大地上还是清一色的黑白电视机,很小的那种,一般是12英寸或者17英寸,和当时我们的生活一样,无论是精神和物质都充满闭塞和僵化.
那就是春节联欢晚会,老百姓的精神上的年夜饭.
很小的时候,我们的家里没有电视机,在除夕年夜的时候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得上邻居老大哥家去看,因为他家的电视效果好,尽管那个时候得走挺远的一段路,但是那种喜悦的心情到现在已经很难体会到.
从个家赶来的乡亲们早早来到了现场,把老大哥家围得水泄不通.
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放在高高的立柜上,使我们的惊异的眼睛张得大而又大,紧紧底盯着被人们称为’小电影’的电视屏幕,茫然不知所措.
邻居家的大婶早早准备了瓜子.茶水.冻梨等吃食,供前来观看的乡亲们打牙祭.人们也早已经屏住呼吸,等待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
说到春晚那是1983年的事情了,以前的文艺晚会单调而刻板,而春节联欢晚会犹如一股春风,带来了阵阵新意.在当时的春节联欢晚会第一次使用了现场直播,设立主持人,电话点播以及有奖猜谜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歌曲和小品是春节联欢晚会奉献给观众的特殊礼物.
其中每一年都会流行一到两首歌曲,一唱就是十年或是更长的时间,从而成为经典.比如1984年的<<我的中国心>>,1985年的<<难忘今宵>>,1989年的<<爱的奉献>>,1999年的<,常回家看看>>等等.一大批歌星也应运而生,比如张明敏.李谷一.李娜.陈红等.
小品,<即语言类节目>则成了春节联欢晚会的重头戏,说到小品不得不提到有东方笑神称号的艺术家----赵本山.几乎年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压轴戏都是由赵本山来承担,幽默的东北口音,诙谐的表演带给了全国人民阵阵笑声.<<相亲>><<牛大叔提干>><<昨天.今天.明天>><<火炬手>><<不差钱>>等小品成为经典,一些词也成了流行语:我学会扯淡了,不差钱,作专车来的.
基于此, 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华人崭新的一个年俗,成为类似年夜饭一样隆重必不可缺的文化大餐,团圆.和谐.吉祥.喜庆是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
在没有手机.电脑.MP3的年代里,与远隔天涯之人共庆新年的唯一媒介,它让人们的视觉相同, 它让人们的心灵相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华夏子孙共庆新春佳节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急剧下降,人们从期待春晚.赞美春晚到对春晚置之不理甚至恶批.恶搞,但是春晚带给我们的视觉.精神享受是无法磨灭,因为它带给我们欢乐与激动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有什么样的争议, 春节联欢晚会都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并且成为华人过春节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