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居民限电 民生问题怎能如此草率?
文 陶凯龙
“东北限电”这个民生问题最近成为社会热点,上了热搜,不少辽宁和吉林等地居民在未接到通知的情况下被停电,且时间长、频率高,影响到了正常生活,除企业公司员工无法正常办公,小区里停电停水,电梯无法运行,马路上红绿灯“罢工”外,9月24日,辽宁澎辉铸业有限公司还因限电发生20多名工人高炉煤气中毒事故。
9月26日,吉林市新北水务有限公司在一则通知中称,按照国家电网要求,将执行东北电管局和吉林省能源局有关有序用电的精神,不定期、不定时、无计划、无通知停电限电,此种情况将持续到2022年3月份,停电、停水变为常态。
经媒体曝光后,公众反映其通知纷繁而沉重,僵硬而机械,随意而屈辱,倍伤自尊,随后该公司公开发布表示此前发布的停水通知措辞不当,对此深感自责。
同日,辽宁召开电力保障工作会议要求各地方电力运行主管部门避免拉闸限电涉及安全生产、民生和重要用户。同一天,吉林省官方强调,要全力保障基本民生用电需求,最大可能避免出现拉闸限电情况。
9月27日,国家电网公司表示,将全力以赴打好电力保供攻坚战,保障基本民生用电需求,最大可能避免出现拉闸限电情况,坚决守住民生、发展和安全底线。
就在公众一头雾水的情况下,先是社交媒体上真真假假的消息,然后是自媒体模棱两可的描述,接着是媒体断断续续的报道,进而形成重大网络舆情,权威官方的相继回应和解释,媒体纷纷表达态度。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表示:个别地方全力优化能耗指标、不惜关停生产甚至影响居民生活用电的“一刀切”做法,究竟为了啥?说白了,跟开学前狂补作业一个道理。平时不作为,临近考核搞层层加码、玩命突击;平时高喊“绿色发展”口号,实际工作中却一再追逐短期效益,这暴露出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偏差,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谋划不积极。早早就看见红灯,非要等冲线时猛踩刹车,考虑过乘客感受吗?
这时间,公众才明白,给居民民生限电这个事还真不简单!
用电需求旺盛,煤炭价格飙升,导致市场不平衡的缺电,以至于拉闸限电的因素各异,有真正缺电的,也有政策性缺电和地方结构性的问题。
东北地区突然限制民用电的情况则难以理解,因为中国居民用电只占总用电量的13.6%,第三产业用电也只有13.4%,耗电量占比达71.1%的工业用电占优比重高,可以限制,而限制民用电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地区限电通常不会触及居民。
专家也说东北过去一直是以电力过剩而出名的,还会往其他地方输送电力。
如此说还是不太明白的话,那就得往下看。
我国是世界第一煤炭消耗大国,也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中国耗费的煤炭93%都是自产的,因为所涉及到的诸如发电、工业、取暖等都需要大量煤炭,污染也就应运而生,为此我国制定了碳排放减排目标,各省都有任务指标的,这是为了实现绿色地球,实现碳达峰这个宏伟目标而必须做到的事情。
而这里面还有去淘汰落后产能以及疫情下的世界经济运行对我国影响及对策等战略因素原因,限电是一种及时措施,历史会验证决策是否正确。
问题的核心是缺电并不可怕,人心涣散、恐慌缺乏安全感才可怕。缺电不能缺责任!保民生比保GDP、保官位更重要!
在缺电的情况下,首先保证的应该是民生用电,包括居民用电、医疗、通讯、供水等,人民是主人,享受充分的权利,供电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理所应当公开所涉及到的重大民生问题决策,这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政治和道理,责任和义务的问题,譬如拉闸限电,做出这个决策前,就应该通知居民,并合理解释到位,赢得民众的许可和配合。
作为民生问题,决策决不能草率行事,毕竟涉及到千千万万个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朝令夕改和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公信力下降(正如政府官员腐败问题),失去的公信力即便花大量时间,做大量工作,也是极难修复的,更会引起官民关系紧张和其他社会不安定因素,而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从公众民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也是为人民服务的诠释,听取意见,科学民主公开决策,在法律的框架内施行,一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