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朝晖:对传统师德的分析与时代转换对师德的挑战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更深层级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它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特定的空间与时间发生变化的。师德的范围涵盖了公立学校的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即从事教育的人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深层次的道德的观念、情操以及品质。
一、对传统师德的分析
1师德与教师的权威合一
教师权威具有普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儒家传(道)统赋予教师权威,尊师即是重道,重道必然树立教师权威。第二,官师合一是教师权威的制度保障。“官师合一”原本存在于官学里,但是在私学里也强调老师要以官方的思维思考问题,面对学生,面对社会。第三,上尊下卑的礼制以人伦方式确保教师权威不受质疑,比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第四,教师个人的学识与人格魅力也十分重要。
2师道观
01师道观是传统师德的内核
强调“师”是“道”的适切传承者,教师常被称作“卫道士”。而“道”是“师”的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根据“道”确定师德的内容和要求,师德不完全是个人之德,而是种等级社会秩序的品格,这导致为师的自主性降低。
02师道观的嬗变
明代甘泉学派的“递相出入”跨越了师法家法,支持跨师门求学。清代戴震的“亦师亦友”反对师道尊严,淡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严格的等级制。后来陶行知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出了“艺友制师范教育”,主张以朋友之道对待师生。
二、时代转换对师德的挑战
1教师职业的社会吸引力下降
教师招聘时缺额,乡村教师离职,幼儿教师成为低期望人群,高校青年教师生活艰难,甚至名校博士争当一线城市中小学教师。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加剧,职业发展空间狭小。教师职业倦怠蔓延,待遇与社会地位低等等现象层出不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师德要建立在他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里面去。
2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挤压
目前,对教师的管理权过度集中,评价过于单一。教师的尊严在管理和评价中受到一定伤害。自主性降低,教学自主权得不到保障,而这样一个缺少尊严和自主的人是很难形成完善的德行的,这就是对师德的挑战。
3师德环境的变化
第一,赋予传统教师权威的四大基础中的三个已经消失,唯有个人学识与人格魅力尚可发挥作用,无法把传统的师德直接应用于现在的情况。第二,教师的传道、教化角色变淡,现代科学知识教学的任务加重。第三,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平等,所以不能再用三纲五常、不平等方式要求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师德。第四,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师德的建设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4教师处于新的社会挤压之中
目前,学生的自由、自主、自治、平等诉求,可能会让一些人将平等当作无差异的误解,出现反对教师、蔑视规章,甚至侵害教师的现象。第二,个别掌握行政权力的人自视高于教师,喜欢发号施令。行政部门应做尊师的表率,才能让教师有尊严,否则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第三,家长与社会舆论中“教师工具观”的兴起造成了对教师的挤压。第四,如果教师一味听从行政部门,自主性降低,必然降低教师的自律能力,而没有自主和自律的教师是难以立德的。
5师德边界界定不明
我们在确保教师的权利的基础上才可以对师德提出要求。没有权利就没有责任,当教师没有自主权,及评价学生的权利时就无法很好地担任起责任。
(本文根据敬德书院《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课程专家讲授内容整理,未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