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最早的汽车客运站

                            文 卢宁

微信图片_20250424214456

客运事业是城市的基础产业,而汽车客运站的变迁,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承载了许多市民的记忆。现位于双台子区渤海路南端东侧市二高对面的住宅小区,是盘锦最早的汽车客运站遗址。  

1949年6月,盘山县裕兴公司成立,下设运输部,因当时路况差也没有客车运输工具,只好将1948年10月9日炸毁的沟营铁路桥修成临时木桥,铺设铁轨并利用日伪时期遗留下的两辆美国福特、两辆日本汽车改装成铁路牵引车,也就是把汽车轮子换上铁轮,用作在铁轨上行驶的牵引车,再挂上4—5节带有铁轮的平板车厢,最后以木炭为燃料,行驶在胡家、盘山、大洼之间,从事客货运输。

第二年3月,盘山县运输公司成立,在此基础上增加2辆牵引车,运输线路延至沟帮子,由原来的2个班次增加到4个,当时日运送旅客高达500余人次,公司地点在今天的双台子“小红楼”(今侵华日本关东军盘山护路守备队旧址陈列馆)东侧。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境内经济的复苏,周边地区人们往来的日益频繁,原有的运输办公场所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的需求。1957年8月6日至10月末,在今双台子区渤海路南端东侧也就是今天市二高对面,投资一万元,动工兴建起一座150平方米的马尾式客运站房,并建有停车场3000平方米,这是盘山有史以来第一座公路汽车客运站,也是盘锦历史上第一座公路汽车客运站。

1958年,站内有客运汽车7辆,其中有国产“松陵”牌汽车3辆,每辆车座位40个,“和平”牌汽车2辆,每辆车座位50个;苏联产“吉斯五”1辆,座位30个,“嘎斯五一”汽车1辆,座位30个。客运站设盘山到沟帮子、田庄台、沙岭、高升、台安等线路。

由于当时盘山境内还没有火车站,出远门都是要经这个客运站到沟帮子转火车,所以没过几年客运站内的客流量与日俱增,1964年经盘山县有相关部门报请辽宁省计划委员会批准,责成辽宁省交通厅拨款13万元,于当年12月在原客运站北70米建立起一座临街一面为两层楼的新站房,站房为砖瓦结构,面积700平方米,并建有一个锅炉房。当时客运站向西开门,正对着渤海路,内设有洗漱间、小卖店、寄存处、售票处等,检票口在站内北侧,检票口处有铁护栏用于排队检票,检票后可进入停车场乘车,车上除了司机外,还配有专门的乘务员。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营口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6.21公里,波及盘锦。由于地震发生时,正逢境内知识青年放假回家高峰,加之地震后余震不断,一些人们惊恐不安,便纷纷到客运站坐车北上投亲靠友避难。2月5日一大早,客运站门前和附近的马路(今渤海路)上挤满了乘车的人群,如何将乘客安全地转运走?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难题,客运站内的驾驶员、站务、乘务人员们,都坚守在一线岗位,打乱了发车班次,载满一车旅客后,就让下一车跟上,以此类推,后来客车不够了就紧急调动七一四车队的货车来支援,用货车代替客车载人,就这样持续三天,每天运转了20多辆,终于恢复了正常。在这三天里,有一些群众因无钱买票,但司乘人员考虑是特殊时期也让其乘车,人们都称赞客运站工作人员待旅客如亲人。再有因为乘客乘车心切,无奈只能让车超载运营,最后在司机小心驾驶,减速慢行的情况下,这三天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1975年11月30日,经辽宁省革委会批准,辽宁省建筑设计院设计,盘锦地区建筑工程公司在今红旗大街东端路北盘锦火车站前施工建造的盘山长途客运站大楼交付使用,当时建成面积2080平方米,另有配套建筑修理厂、油库、锅炉房等建筑。原来自1973年开始,随着辽河油田的开发建设,来自省内外的建筑施工队一时间大量涌入盘锦,原渤海路上的客运站已经无法满足正常使用,客流量高峰时期,站内拥挤不堪,有时候不得不在马路上排队候车,这样不仅造成了交通拥堵,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加之1970年7月后,沟海铁路全线贯通,将客运站搬迁到火车站前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2016年10月,由于城市的建设需要,这座历经沧桑的老客运站建筑被拆除了。但它曾见证了盘锦的客运发展、见证了盘锦人的生活变迁,它的往事将永远镌刻在盘锦人的记忆中。

微信图片_20250424214219

作者简介:

卢宁,1989年出生,辽宁盘锦人,大学学历,2012年5月参加工作,在平时工作之余热心于公益事业,参与无偿献血11次,献血量4200毫升,喜欢盘锦的地域文化,现为盘山县地域文化研究会主席、盘锦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在《盘锦日报》《辽河晚报》《盘山文史资料》《盘山文艺》等刊物上发表过文章,2018年12月被盘锦市总工会评为“书香个人”。2019年3月,被盘山县政协聘为文史工作撰稿人。2020年7月,被盘锦市政协聘为文史工作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