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探索AI时代的教育目标
杨东平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
告别应试主义和升学教育
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这个说起来似乎不是一个问题。教育目标在我们各种各样的文件上写得清清楚楚,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吗?
但是现实和文件完全是两码事。
拼时间、拼命学、不把学生当人的应试教育在现实中横行、甚至已经走火入魔到了极致的境地,这是许多青少年心理不健康,或患有各种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每一个学校都是衡水中学。
到了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升学主义,对“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的单一导向作出深刻反思。
如今,我们国家有亿万农民工走出了大山,甚至走向了世界。他们靠的是考试吗?是升学吗?不是!靠的是市场化、市场经济。
所以说,人的道路本来很宽,并不是只有高考升学一条路。乡村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走出大山”。
贵州省正安县田字格小学提出了“走出大山能生存,留在大山能生活,面向未来能生长”。这个目标打破了单一升学的导向,是更为丰满的教育理想,也更加符合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
乡村教育的目标应是多元的,不仅要帮助有能力的学生走出大山、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也要关注留在乡村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在大山里过上好的生活。
面向未来,乡村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将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和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相结合。
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走出大山能生存,留在大山能生活,面向未来能生长”,这一教育思想背后的育哲学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来自生活的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教育”。
生活教育的理想在于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改造社会的精神。
如果我们把握住“生活教育”这一核心,如果我们实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条,那我们教育目标的问题也就得到解决了。
教育的真谛往往很朴素,古往今来大致相同。
现在网络短视频上有位非常活跃的人物叫聂圣哲,他虽经常“胡喷乱说”,但其实他是位严肃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创办了安徽休宁德胜平民学校、德胜鲁班木工学校。
他提出了“养活教育”这一理论:“一个平民家庭一定要培养能够自立的后代,培养能养活自己、不坑爹,培养懂得生活,不畏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下一代。”
“我们要过平民的生活,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尝试、有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
养活教育可以称之为现代教育的最低纲领、最低版本。但,其实一些贫穷家庭的家长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概念。
教育公益界的欧阳艳琴,曾作为财新的记者过着优越的生活。十年前她辞去了媒体工作,随后创办了“实务学堂”(面向15至18岁农民工子女的民间教育项目,提供非学历的职业教育)。
她们的学校,从北京一路搬到广州,辗转换过六个校址。她作为负责人曾数次崩溃,她想不明白做这些事情究竟有没有价值。
因为这些学生教导了半天,还是刷手机、打游戏到半夜,很多情况下好像是不可救药的,而且他们注定上不了高中、上不了大学。
你能接受学生不优秀吗?接受他们以后只是做打工仔、服务员吗?
她能接受!但希望学生可以成为幸福的、有尊严的打工者、服务员。
“培养珍贵的普通人”,这是她们实务学堂的目标。
学生们在学堂的大厅里上周会课(受访者提供/图)
我们现在越来越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留守儿童,不要说上大学、未来成为什么家,他们当中大概60%以上的儿童是没有能力上高中的。怎么办?他们仍然是有教育价值的,他们仍然可以做一个诚实、善良、勤劳、能够自食其力、有爱心的普通人,这是我们教育的底线和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标。
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坚守上述教育底线和目标,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成长,确保每个学生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实现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如果只做一个理论概括,其实并不困难——
善待儿童,使儿童免于恐惧,能够保障儿童休息和睡眠的教育。
为大多数人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重点学校、优势阶层的教育。
能够增进个人和社区福祉的教育。
培养勤劳、善良、有正义感,能够自食其力并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
培养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创业精神的终身学习者,而不是会迅速过时的“考试机器”。
形成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的教育生态——高幸福感、高创造力。
对于最后一点,很多人心里是有问号的。没有每天的考试,没有严格的测评,这个人他还会去好好学习吗?这是对人性的理解。
我们看到在北欧那些教育宽松的、生活快乐的国家。人民不仅拥有最高的幸福感,而且拥有很强的创造力。
访问时我曾问过丹麦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你今天的课外作业是什么?”他说:“读20分钟课外书,剩下的就是玩。”
他们是把玩视为儿童的天职。儿童就是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甚至玩中不学。
玩本身就是价值。
AI时代,走向人的教育!
当前,我们社会整体的价值观正在发生转变——从追求分数、升学率到追求成功、追求卓越,再到下一个更高的目标去追求幸福。
我们认识到:现代教育的逻辑跟社会生活的逻辑是不谋而合的。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AI 时代的到来突然打破了我们原有的、坚固无比的生存的逻辑:学习—刷题—就业—工作—退休—生活。学习是为了就业、是为了工作,这个逻辑今天正在快速地崩塌。
越来越多的高材生,包括985、211学校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困难。AI 时代,快速到来的智能机器人将替代今天绝大多数重复型的工作。
那么,我们教育的意义何在?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特别重大的挑战。
我们不想让孩子活得那么苦,不想让他去刷题,又怕他没工作。但,问题是刷了10年、15年的题,照样没工作。怎么办?
所以,我们今天特别需要确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目标,来更新我们对教育问题的认知和思考——
不做“二流机器人”,发展人的价值、人的特质;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云南大理和巍山,不久前还有两所由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创办的美丽小学。基金会和当地的合作期已到期,现收回给当地教育局。这背后还有很多故事。但我觉得这些支教者、志愿者的努力仍然是可贵可敬,不仅仅留下印记,而且可能是会长久流传的,就在于他们经过反复讨论学校的办学目标到底为何后,归纳成两句话——“美丽生活家,终身学习者”。
“美丽生活家,终身学习者。”仔细品读这两句话,很符合下一个时代社会生存状态。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以应对不确定的变化、不确定的时代。
同时,我们要做美丽生活家。生活本身是一种价值,正如钱理群先生前面所说“回归日常生活”。能够把生活过好,生命因此能变得丰盈。
“美丽生活家,终身学习者。”我个人非常欣赏这两句话,希望它成为我们的行为追求,成为我们的办学追求。
谢谢大家!(本文整理自杨东平先生于2025年4月19日在贵州省正安县“未来乡村教育交流季”上的发言)(来源: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