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孙波)北京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在一段时间内成了常态化,在疫情之下,中小学师生的心理防护、疏导和干预尤为重要,为此教育部坚持把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要求教育系统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服务。

1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陶凯龙近日在北京接受公益记者采访时科学地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意见,可作为参考。

学校作为防护的重点,特别是部分地区出现病例,教师与学生居家隔离,线下课程改为线上,受活动限制、生活不便及疫情反复不明朗等原因,让很多师生出现不适应并伴有焦虑、疑病、抑郁、愤怒等情绪问题,同时伴有人际关系、自我管理、学业自律等心理问题,在认知、情绪、躯体和行为方面严重影响了师生健康。


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之一是助人自助,即提供科学方案、方法和专业技术,让心理问题求助者通过科学引导训练,改变目前不良状况,是心理防护到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多师生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外,部分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其中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或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神经症和精神疾病,其中一般心理问题和小部分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可以介入干预的范围,其他程度需要专业精神类医院医学介入诊断治疗。

在疫情期间,在信息大数据时代,师生们通过互联网新闻、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获得相关信息,信息的便捷现状是其中良莠不齐,特别是里面掺杂谣言、非科学常识等异常不良信息让师生感到焦虑和恐慌,担心自己被感染,在行为中出现忐忑不安,注意困难等;在生理反应中出现出汗、心跳加快、头晕、躯体不适感等;在情绪反应中出现过度担心焦虑和安全烦恼。甚至很多师生通过过度测试体温、消毒等疑病反应,甚至出现抑郁,不愿运动、说话、失眠、食欲下降、易怒及悲观绝望甚至厌世。

而在疫情期间,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医疗机构以及学校应该树立以师生身心健康为根本,加强心理关怀和疏导,引导师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师生科学、自主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其中专业组织和社会机构支持尤为重要,招募专业心理防护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服务。让师生获得安全感、保持心理平稳、提升效能感、获得人际支持进而产生希望,积极勇敢面对特殊时期。

通过自我关照减少焦虑,倾诉沟通疗愈身心,敬畏自然健康饮食,按时作息坚持锻炼,平安度过疫情特殊时期。

3 

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班主任不仅要辅导学生学习更指导学生每日生活安排,所以应该以积极心态科学指导、睿智沟通安心陪伴,主动关注及时发现缓解躁动并寻求支持获得帮助。同时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协调,让家长积极参与配合进来,促进家校之间有效沟通。

其中,教师做好心理防护,保持良好心态意义重大,不仅关乎自己,还会影响学生,教师冷静克制面对现状,保护好自己,用良好的心态和行动给学生做出示范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避免学生出现盲目的从众心理。

因为学生的存在给了教师这个职业呈现自己生命故事的机会。

危机也是契机,因为中国教育长期缺乏的生命教育可以通过疫情进行开展,效果一定会更加明显,认识生命、认识自己、认识自然、启发珍爱生命教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责任、担当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身边诸如“最美逆行者”“最美抗疫天使”真实人物案例给予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生命教育最直接的冲击和影响。

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应该在疫情期间作为师生成长过程中必修功课让全社会思考并为之共同努力,关乎健康更关乎国家未来。

疫情终将过去,在疫情肆虐期间,不过是我们人生故事中的一个场景,最后变成回忆。

我们最重要的是在疫情期间学会了福祸相依的生命观,面对困境挫折能辩证对待看到希望,拥有命运与共的自然观,与自然和他人和谐相处,融入社会、国家和民族,在大我中实现小我,追求真善美,用天道酬勤的行动观造福社会和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