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年舆情特征总结及2025年风险评估和应对建议
文 墩爸
2025年已经开始,为了能给圈内读者更好开展复杂形势下的舆情处置工作提供帮助,现将2024年部分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及2025年可能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点和可以参考的应对处置建议整理如下,希望能够提供帮助。
一、关于2024年舆情领域需要引起重视的苗头倾向。
1.利用AI“深度伪造”问题正在逐步显现。9月中秋前后,抖音头部网红@疯狂小杨哥被曝在直播带货螃蟹、茅台、月饼三种商品过程中,存在虚假宣传、低价高卖、背刺粉丝等问题,引发舆论一系列连锁反应。但其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那段后经核实为“AI伪造”的卢某某音视频,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深度伪造问题从舆情领域“隐形”地带步入“显性”状态的标志点。这也印证了我在去年文章(舆评丨关于2023年舆情特征的总结整理与对2024年网上舆论形势的分析研判)的一个观点:为了能够谋求关注、获得流量,利用AI这类可以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和对话模式等方式,及时生成文字、音频和视频等传播内容的功能,炮制看似真实的新闻报道、看似真实发生的热点事件的“假新闻”“假事件”的情况在明显增加。这意味着我们将面临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治理难题:即一旦“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真”的情况高频发生,我们该如何应对?
2.“正调反唱”“暗语影射”“段子戏谑”等“语梗化”舆情呈现上升态势。纵观这一年,随着网络剧、情景剧、直播、短视频等各种新型传播业态的日益融入,借助字幕修改、P图隐喻、情景转换、弹幕玩梗等更加隐匿手段“内涵”当下热点,表达观点意见的隐匿式舆情呈现不断攀升态势。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带有强烈“内涵”色彩的舆情热议,往往难以通过常规手段加以传播约制,即便能够达到一定层面上的“约制”效果, 也仅仅浮于“表面”而已,甚至还会呈现出“反噬”效应,即越想要“约制”,其呈现出的反向传播就可能越大。
3.“去权威”“逆主流”的反感式舆情、对峙性舆情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是受社会心态的负面演变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身“太高调门”的原因,造成一种舆论“怪相”,即现实社会越倡导什么,在舆论场域里引起的争议就会越大。我把它看作是复杂人性的一种表现,是“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理论中在网络社会的投射,就像善与恶、好与坏,看似完全相悖的两种评价,也会因为背景、语境的变迁而相互转化。也就是说,在现实社会极力倡导一种价值观的同时,压抑于这种价值观背后的反向价值观就会在网络社会中得到一些“释放”,是反感式舆情、对峙性舆情产生的一种根源。而对于这些舆情的处置,我们还缺乏一些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4.舆情处置“口号式重视”“甩锅式重视”等假重视问题经常性错失处置良机。说起来很重要、干起来先不要,是当下舆情处置工作的现状。比如,一些部门决策领导逢会必讲“舆情处置”的极端重要性,但一旦真发生了舆情,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该怎么做”,而是想方设法地把这个“烫手山芋”甩给宣传、网信部门,这样做的后果大多数都是在“层层汇报”“部门推诿”中错失处置时机,这其实是“舆情洁癖”与“本领恐慌”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二、关于2025年舆情领域主要风险点的研判评估
1.舆情风险将进一步向基层单位人员群体转移。这一方面是因为基层单位与市民百姓息息相关,更易因为沟通不畅、落实机械而被拍照拍视频上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相比上级部门,他们学习舆情领域知识、参加舆情工作培训的机会要更少,面对一些突如其来变化时的应对能力要更弱,舆情会更容易找上他们。比如,街道干部、社区人员、学校教师、窗口员工、医护人员等等,小事件诱发成为“大舆情”的风险在增加。
2.舆情聚焦将进一步向教育、市场、公安、司法等领域倾斜。从2024年舆情走势来看,除了“吃、喝、玩、乐”这些生活类争议、维权、体验等话题继续受到舆情青睐外,学生坠亡、师德师风、极端案件、心理健康、食堂问题等教育领域舆情热点呈现大幅度攀升态势,特别是邯郸未成年人杀人案、昆明市官渡区长丰学校食堂臭肉等一系列热点引起的关于校园霸凌、食品安全、师德师风、人身安全等话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高敏”标签,接下来难免会在各种场合中被提及讨论,引燃舆情、发酵舆情、异化舆情的概率也将伴随上升。
3.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大赛事等将面临来自舆情的针对性考验。我在之前一文舆评丨关于加强舆论风险评估实操能力的建设建议 提出过类似观点,在当下这种信息传播“扁平化”的大背景下,自上而下的各种主题宣传、重大活动、重要赛事、文旅倡议等都将面临来自舆论层面的舆情检验。也就是说,当面对需要多部门协同、跨地域合作的重要工作时,对舆论层面各种潜在风险的提前感知能力建设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没有以前开展针对性风险评估,后续难免会遇到来自真实舆情场景的冲突性声音挑战。
4.“纸上谈兵”式舆情处置将面临更大挑战。按照我的研判,接下来的复杂舆论背景、处置场景将对承担实际处置工作人员的实战能力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坐而论道”式处置的市场将越来越小,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逆,毕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这也是这些年舆情领域逐步从“理论解析”转向“技能为先”的深层次原因。比如,原先各地各部门只要编好诸如《突发舆情应急预案》《舆情处置工作方案》这些机制就可以,而接下来随着实际处置能力要求的不断增加,这些机制是否具备可操作性等实操性效果将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就意味着,这些原先已经制定的工作机制将面临来自舆情处置实际工作的针对性检验。
5.国际局势、性别对立、经济形势、金融股市等易出现涉政关联的议题将成为“搅局”势力关注重点。这部分议题自带广泛讨论性,极易被一些“搅局”势力介入而发生偏离,甚至产生破坏性舆论氛围。随着互联网灰色技术的发展,部分“搅局”势力会通过IP漂移、异常讨论等伪装方式干扰大众视线。
三、关于可以参考的应对建议
一是将提前开展舆论风险评估摆到首要位置。建议在每年“两会”之后,针对本地区本部门2025年工作要点,进行一次全面的舆论风险评估,可以以近三年网上舆情为基础研究样本,对每项工作一旦被舆论聚焦后会产生哪些争议、哪些误解进行系统梳理,并根据风险点情况一对一形成化解方案,提前做好准备。
二是要将舆论知识作为党员干部必备通识教育来抓。要意识到各部门各单位是舆情处置的主体,舆情处置工作也不是“宣传、网信的事”,而是新形势下每个人都要掌握的必备知识,只有把它摆到基础素养知识的位置上来抓,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能力缺乏而发生不必要舆情的风险。
三是要把实战处置能力建设摆到工作的首要位置上。舆情处置能够有效处置的关键还在于人。虽然各地各部门每年都开展了大量的针对性培训,但实际效果却不大理想,其根子原因还是出在课程设计、师资选择、人员选拔等方面,出现诸如“培训专业户”“课时兴致勃勃,课后各回各家”等应付式培训问题,需要加以针对性改变。以上观点,点到为止,希望有所帮助。
最后,祝读者朋友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阖家幸福,继续一如既往的支持“墩墩舆情课工作室”。
来源:墩墩舆情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