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这个陪伴我十二年的书架
文 九喇嘛ol
上个月,我终于把家里用了整整十二年的书架换成了书柜。被替换掉的书架陪伴了我十多年,始终没有一点变形,圆满地完成了它的使命。
换成书柜的原因也很简单,屋漏偏逢连夜雨,听说那几天是近几年最大的降雨,结果一夜的大雨毫不意外地浸透了屋顶和墙面。住顶楼的烦恼便是如此,十多年来,物业已经修过五六次,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尽管我及时转移了架子上的书,但还是有几本书被水浸泡了。于是,下定决心,换个书柜,也算是让自己安心。
梦想拥有自己的书房,这个愿望是我很久以前的记忆。当时,我刚和父母分房睡,父亲把家里的储物间清理出来,给我腾出一间卧室。那间房里堆满了外曾祖父的遗物——雕花的龙凤床、象形的茶具,还有各种奇形怪状的物件,眼花缭乱。父亲对这些东西并不留恋,他把能劈成柴火的木头烧掉了,烧不掉的就当破烂卖了。母亲将她的书桌送给我,这让我有了一个小小的学习空间。正好客厅换了大彩电,家里的那台黑白小电视被搬进了我的房间,于是每晚六点半,我便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坐在书桌旁,安心地追动画片,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
我把自己的书整整齐齐地排放在书桌上,一旁是我的画架、心爱的电子琴,还有新买的录音机(学英文)。音乐如今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不禁感到惭愧,我们姐弟几人没一个学成的。上周与大姐共进晚餐时,我们还聊起她小时候学扬琴的经历,有一次用火钳把她的扬琴撬坏,因为我对琴弦下的骨质音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的好奇心让我小时候闯了不少祸。
这是我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小天地,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书架,当然也因为那时的我并没有那么多书可摆放。除了几本学习画画的书,桌上还放着《格林童话》《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传说》《日本民间故事》《东周列国志》,还有凡尔纳的几本“科幻”小说。我的书不多,但每一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尤其是那本红皮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它被同学借走后,再也没还给我。每次想到这里,心里总有些遗憾。至于那些借书不还的人,我是一直记得,比如被某位校花借走的一套《魔戒》三部曲,其实我把书给她时候就在猜,她不会读。
我还记得第一次得到《格林童话》的那一天。当时我正在家里泡脚,父亲和母亲外出玩回来,突然把一本厚厚的书丢到我怀里。那时海校新开了一家书店,父亲凑热闹给我买的《格林童话》,书的封面是白底,上面印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本书第一次带我进入了文字构建的奇妙世界,让我深深感受到文字的神奇与魅力。那些奇妙的故事让我成了一个白日梦想家,开始意识到,没有梦想的人生,真的缺少了很多乐趣。当我发现有人要阉割属于我的梦想时,我那双纯真的小眼睛紧紧地盯着,心里小心翼翼地应付着:我不能让那些坏人夺走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梦想和自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买了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神秘岛》等一系列作品,畅游在那未知的世界里。这些作品激发了我后来独自旅行的兴趣与爱好。《东周列国志》则让我爱上了历史,感受那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的时代。就像雨奇兄在他的《春秋战国心灵史》里说的:“那个时代的人总有一股生命的元气,耿介率直,个性张扬。”这些书和那些文字,像一扇扇窗,打开了我对世界的认知,也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保有一份探索与自由的心。
暑假,我常常被送到大伯家。记得三岁那年,父亲为了去庐山旅游,把我丢到了大伯家。我紧紧抓住大门的铁栏杆,哭了一整晚。为了安慰我,父亲特意让两个姐姐带我去照相馆拍了一张三人合影,那也是我和两个姐姐为数不多的合影。我带着一顶高高的帽子,被两个姐姐簇拥在中间。对于我来说,大伯家几乎和牢房没有什么区别,陌生的环境让我倍感孤单与不安。
然而,在大伯家,我也学会了很多东西——写字、读书、集邮、收集标本。那时,我曾梦想成为一名植物学家。每次一有空,我便偷偷溜出去,跑到江边的树林里寻找各种植物和昆虫。我会收集蝴蝶、蜻蜓、金龟子、铁骨牛、蜂鸟等小动物的尸体,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压入本子里,做成标本。那个暑假,我做了一整本厚厚的标本册,每一页都记录着我的发现与探索,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成就感。
大伯和两个堂姐每人都有一架书架,都是楠竹做的。对我来说,那些书架上的书简直就是宝藏。每次暑假结束,我总是想方设法“弄”几本书带回家。比如,我桌子上的那本《希腊神话传说》,就是我从大伯家“带”回来的。有一次,我胆子大了,搞了个大的,把一套港版《三国志》漫画给带了回来。结果,大伯第二天就追了过来,把那套书给收了回去。他说那是学校图书馆的书。爸爸倒是没怎么生气,转头就托人给我买了一套新的,这套港版的《三国志》让我在同学里炫耀了好久,结局也不出意外,被生出“贪”心的同学给黑了。
拥有自己房间没多久,就赶上了拆迁。我们全家不得不搬进了临时居所,而我也因此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房间。那间临时居所比老屋还要破旧,狭小的空间里只有一间房,我只好住进了阁楼。虽然条件简陋,我心里其实还挺开心的,因为这圆了我的梦——住在阁楼里。
记得小时候曾看过一本漫画,已经忘了名字,那本书里的小男孩住在阁楼上的情景一直让我难以忘怀。漫画里,他在阁楼上开辟了一个阳台,晚上可以看到树影在玻璃上摇曳。没想到,这个梦竟然在现实中成真了。我就这样住进了阁楼,虽然简陋,却觉得格外有趣,仿佛实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这时,我已经有了不少书,主要是各种武侠小说。因为有了第一个好朋友少斌,我成了武侠迷。我们两个几乎形影不离,整天窝在一起看小说。学校的老师和两家父母想方设法地分开我们,甚至最终把我转学到遥远的红钢城,然而,这并没有终结我们之间的友谊。每到周末,我都会赶回来,和少斌一起看漫画、打台球、逛邮市、玩电动。那段时光,真的是无比美好。有了一个朋友,我们有说不完的话,看到对方和别人多说几句,就生出嫉妒的心,只是被分开也惦记着对方,我们拥有了一段友情,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初中毕业后,家里分配了新房,我终于重新拥有了自己的房间。父亲知道我一直梦想拥有一个书柜,于是,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款带书架的书桌,便决定亲手为我制作。父亲购买了木材,开始动手做。我当时很吃惊,没想到父亲竟然有这样的手艺。书柜做成之后,父亲还专门根据杂志上的图片,给它涂上了油漆,显得既实用又美观。
那是一张能放下不少书的书桌(我更愿意称呼它为书橱),坐在桌前,仿佛整个人都被书籍环绕。每当我坐在那里,感到心安且满足。书桌和书架组合的书橱容量特别大,能容纳我所有的梦想和知识。后来,我开始在外地工作,经常买书,书多了就会把它们邮寄回家,父亲则会把我寄回去的书一一塞进这个书橱里。几年下来,书橱也逐渐被塞得满满当当,每一层都装满了我的记忆和故事。
这可便宜了少斌,因为我们关系特殊,他还和我爸成了同事。这个家伙总是跑来躺在我床上看书。我不在家时,他也毫不客气,直接把我的房间当成了他的小窝。每次我妈打电话给我,都会半开玩笑地告诉我,“少斌在你房里躺了小半个月了,吃住都在我们家,他回家还会带几本书走。”害得我邮寄回去的那些成套书,也都被借得不成套了。幸好大多数都是些无关紧要的闲书,不然真得心疼了。
这次回老家整理书时,才发现当年那套《楚留香传奇》已经只剩下两本了。而《鹿鼎记》、《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这些我喜欢的武侠小说,也早已不成套,放在书架上零零散散,多少有些遗憾。
老家书籍最大的损失,得归咎于那次水灾。因为我们家住在一楼,突如其来的内涝让我的书籍几乎全被泡掉了。尽管父亲拼尽全力把我的书保全,面对这样的天灾,实在也没什么办法。书被水泡了,几乎就算废掉了。那次损失的书确实不少,所幸大多也不是太值钱的珍贵书籍。回想起来,虽然有些惋惜,但终究也只能接受,生活的无常,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带走一些东西。
父亲去世后,我便很少往老家寄书了。那时,我也慢慢意识到,无论我走到哪里,书都会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这个人没啥别的爱好(偶尔玩玩网游),有点闲钱就会买书。以前去书店,总是带着几本新书回来,网络购物兴起后,这个买书的冲动变得愈发难以抑制,书越来越多,终于要考虑如何安置它们了。于是,书架和书柜的选择,成为我新的“课题”。
书架的优点不言而喻:它的造型多样,既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量身定制,又能作为空间隔断,增添一抹艺术气息。书架灵活地贴墙布置,适合有限的空间,并可根据需求调节层高与宽度,使空间利用更为高效。此外,书架不仅能存放书籍,还可用作装饰品、花瓶等物品的展示,赋予空间更强的陈列功能。然而,缺点也显而易见:开放式的设计让书籍容易积灰,需要经常清洁和维护。如果书架镶嵌在墙面上,搬家时拆卸较为麻烦,给搬迁带来不小的困扰。
书柜的优点在于其封闭式设计,能够有效保护书籍免受灰尘和潮湿的侵扰,更加适合长期存放。此外,书柜通常具有整洁的外观,能够巧妙地隐藏杂物,使空间显得更加井然有序。其设计多注重存储功能,能够容纳更多书籍并便于分类管理。然而,书柜也有一些缺点:相比书架,其造型和设计的选择较为有限,缺乏灵活性;而且由于封闭结构的缘故,书柜通常占用较多的地面空间,因此不太适合空间较小的居住环境。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主要是价格考虑),我觉得自己居住的环境更适合书架。家里的楠竹书架已经买了三个,每个都被堆得满满的,甚至还放了几箱纸箱。想着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于是决定换几个钢铁书架。选钢铁书架也挺简单,主要是看中了它的承重能力。于是,我在某宝上买了三个,每个1.2米,总共三排,长度达到了3.6米。
结果书架一到,我真是傻眼了。所谓的“钢铁”架子,钢板薄得几乎像纸一样,书放上去立刻就开始倾斜。更糟糕的是,它占据了我大半的空间,屋子里的光线也几乎被挡了一半。那时我正好为一家德国机柜厂家做代理,对这种钢架的型材多少有点了解,第一次领略到了国人的“看上去很美”。这次算是踩了个大坑,我甚至开始担心发生倒柜。
我只好去宜家重新买了三个相同规格的钢铁书架。这次没让我失望,“没对比就没伤害”。宜家的书架不仅能容纳更多的书,而且放好后,架子会自动紧紧贴墙,不仅稳固,还完美没有影响屋内的采光。虽然价格稍贵了一些(大约贵了30%),但我还是觉得物有所值。到现在我也很困惑,国内的货架怎么就做成这样,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终于把书整理好,摆上了书架,心里无比欢喜。书架的好处立刻显现出来:书籍与我之间没有任何隔阂,仿佛可以随时亲密接触。这种感觉让我想起了高罗佩的一句名言:“半床落叶,半墙书。”我非常喜欢这种意境,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文字和思想的世界。当时,我并没有考虑到漏雨、防尘、光污染这些问题,毕竟大部分书籍都不是什么值钱的珍品。
我知道高罗佩是有段时间电视里播经常播《神探狄仁杰》。出于好奇,我查了一下,竟发现背后的文本原来是一个荷兰人高罗佩写的。除了《狄公探案》,他还写了许多涉及传统中国文化的作品。在一本关于他的自传中,我读到这句话,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哲学,触动了我对书香的向往。
这十几年是我人生中相对安稳的一段时期,工作和家庭都进入了稳定期。虽然书读了不少,却很少有写作的冲动。有时我在想,生活在这种稳定环境里的人,或许真的很难写出什么深刻的东西吧。偶尔也有想提笔的冲动,可是每当我好不容易憋出几段话,往往很快就写不下去。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再也写不出什么东西。
在这期间,我的读书方向也发生了些许变化。记得有一次,二姐说我读的都是些“闲书”,那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开始警觉。于是,我开始刻意选择一些书来读,希望能弥补我认知上的不足。我学过九年的美术,很自然地读起了庄子。第一本书是陈鼓应老师的《庄子浅说》,那本薄薄的小书,意外地成为了我入门的引导。几年之间,陈鼓应老师的书几乎都读完了。从尼采到老庄,让我的心境得到自然延续,在那段青年时的岁月里,庄子和尼采的哲思与我的内心产生了共鸣,仿佛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
偶然的机会,我听了易中天老师的节目(那段时间百家讲坛很火),第一次听到李泽厚的名字。于是我找来了他的《美的历程》,一读之下,我被书中的文笔深深吸引。接着,我又找来李泽厚的其他文集,通读了一遍。这是我第一次对新儒家的思想进行如此深度的阅读,仿佛从道家的世界进入了儒家的殿堂。读完李泽厚的三部思想史,我对中国哲学才真正有了认知。在李泽厚的《近代思想史》里知道了冯友兰先生,于是从《中国哲学简史》开始,又继续读到了他的《中国哲学史》(大史),被冯先生那种清晰严谨的哲学思维深深折服。
在这过程中,我也尝试去阅读金岳霖、熊十力、梁漱溟、牟宗三等几位现代新儒家的作品,然而,除了李泽厚与冯友兰的书籍外,学习的并不流畅、通顺。最遗憾的是,受李泽厚与冯友兰影响,我忽略了胡适的思想。这成了我青年时期阅读的最大遗憾。幸运的是,这些年我终于补上了胡适的书籍,虽然心里暗叹若早些阅读,或许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尽管如此,我心中依然有许多疑问,直到有一天,我读了秦晖和高尔泰两位先生的文章,才基本解开了我的困惑。
秦晖老师的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国思想史——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农民学与中国传统社会》《秦汉史》《儒家与法家的恩恩怨怨》以及《西方近现代史思想史专题》等等。近十年,每当秦老爹有新的课程开设,我几乎从不缺席。这些课程不仅让我对中国传统思想和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许多困惑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读高尔泰先生的《论美》,让我惊觉了“我是谁”。让我在艺术与哲学的思考上打开了新天地,我知道,我注定孤独。这些书籍与课程的学习,让我的人生变得愈加充实,也让我在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时,变得更加坚强与从容。
这是一个让我困惑的社会,我不想肤浅地活着,一个个答案等待我去寻找。比如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无知,是一种道德缺陷。”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为何有些人即使通过大量阅读,也很难改善自己的认知。尽管在谈论“道德”时,我总是小心谨慎,但当现实摆在眼前时,我不得不去直面它。
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我才渐渐理清了一个问题——当“屁股决定脑袋”时,人的思维便会陷入荒诞。无论是“自欺”,还是“斯德哥尔摩症”,那种内心的挣扎与妥协,最终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凉。就像胡适先生在晚年,面对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里把孔子的著书时间放在老子之前时的困惑与纠结,似乎他的理性与情感在此刻产生了难以解开的悖论。这种困惑,成了他半生思考的痛,给人一种既深刻又无奈的感叹。
有通过不断地阅读,才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惑。曾有一段时间,我常常鼓励自己前行,这让我想起了周星驰在《鹿鼎记之神龙教》中的一段对话。当时,周星驰问林青霞:“如果你老豆骗你呢?”这个问题,给了我很深的思考。如何看待世界、如何思考问题,最终决定了我将成为怎样的人。正如秦老爹所说,我要对自己负责。
只有通过自我解惑,而非“自欺”或“自我洗脑”,我才能获得在这个世上活下去的勇气,才能真正活得像一个人。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这绝非易事。若不下点苦功夫,便无法做到。我看到过太多比我聪明、比我更有深度的人——无论是“做官人”“读书人”,还是“乡下人”,他们从一个坑跳入另一个坑,始终未能真正走出困境。那种迷茫与彷徨,也许是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无奈,但我明白,只有不断追寻真理,才能不至于在生活中迷失方向。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带走了大伯。直到六月,我终于回去为他老人家下葬。回忆起来,前一年的中秋,我还特意回去看望他。父亲走后,大伯依旧对我这个侄子的关心不减,经常找我视频,关心我的生活。每次看到他在镜头里,看到我一脸幸福的模样,我都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不让他失望。记得有一次视频,我感激他对我们这一排孩子的关照,特别提到没有他从小对我的教导,我不可能过上与书为伴的生活。镜头中的大伯听了之后,眼里湿润了。让我不禁想起了初三那次“把腿玩断”的事故。
我躺在医院的手术台上,医生给我检查时,我脱下鞋子,露出破旧的袜子,大家都陷入了尴尬。回到家,大伯悄悄给了我一堆干净的袜子,那段时间,我上学、回家,都是大伯背着我上下楼。他看着我说:“大伯老了,你两个姐姐都不在,不知道谁来背大伯呢?”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来背。”大伯听了,哈哈大笑。但遗憾的是,这辈子,我没能送大伯最后一程。
这些细碎的记忆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我与大伯的生命交集。每一段回忆,都成了我宝贵财富。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寄。两年后,那场看不到尽头的疫情将我再次关进了家中。在特殊时期的两个月里,我意外地拾起了十几年来放下的笔,一口气写了三年,不知不觉写了五十多万字。走出半生,这一段文字的旅程,成了我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整理。人活着,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风雨中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延绵一个礼拜的雨水,终于还是渗透了屋顶。清理书籍时,我不禁想起那句“屋漏偏逢连夜雨”。幸运的是,损失并不严重,只湿了两本书,但这次小小的意外却促使我做出了一个决定:将书架换成书柜。我的书并不算多,近年来还卖掉了几万块的书,很多都是我当初冲动购物后又卖回来的。最终,我买了五个半书柜,把书堆满了。其实,书的数量也不过一千本出头,二十年积攒的,堆得差不多占了半面墙。
这篇动态其实是我三年前就想写的,一直拖到今天。原因很简单:在开始在“孔网”摆摊时,我引用了一本记录高罗佩生平事迹“半床落叶,半墙书”。当时就想以此题目写一篇文字,如果真要写这一篇,必须等到秋天。等了又等,三个秋天过去了,这篇文章依然没有写出来。人与文字也有缘分,只有在合适的时候,它们才会不由自主地流淌出来。前段时间,看到小编定下这个题目,心中一动,这份缘分终于到了。
憋了个把月,在感叹自己的灵魂已经破碎不堪时,终于把这篇写完了,心愿得了。在写不出文字的某个深夜,意外得到一首打油诗,送给阅读了这篇文字的书友:
半床落叶半墙书,一壶浊酒一灯愁。
孤灯夜雨孤窗影,满怀诗意醉九州。
墨香轻染月华冷,笔落惊风雨后秋。
梦回江南烟水路,心随云鹤任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