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名将赵尚志的传奇人生

            文 刘洪君

赵尚志是从朝阳走出的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我党优秀的共产党员代表、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深受人民爱戴和敬仰的抗日民族英雄。

微信图片_20241018220258_副本

他11岁离开朝阳,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3岁领导创建东北抗日联军,34岁壮烈牺牲,他把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抗日救国和中华民族解放事业。面对挑战人类极限的恶劣条件和残酷斗争环境,冒着零下四十多度严寒,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同敌人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武装斗争。他在哈东地区创建珠河游击队,组建哈东反日支队,扩编东北人民反日第三军,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他冲破敌人“围剿”和追杀,率队北上汤原开辟根据地,率领东北抗日联军转战白山黑水之间,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让敌人闻风丧胆。面对挫折和逆境,他始终坚定抗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他对党的忠贞不渝,用宝贵的生命兑现了他誓死抗日的铮铮誓言,用满腔热血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烈、最悲壮的传奇人生。

苦难童年  志存高远

赵尚志1908年10月生于热河省朝阳县王伦沟乡喇嘛沟村(今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那是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在颠沛流离中磨炼了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成长在忠义爱国之家,深受父亲爱国思想影响,从小就立下杀富济贫、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赵尚志的革命家庭。父亲赵振铎是当地深受尊敬的私塾先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他笃信礼教,讲求维新,兴办新学,学习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联络当地农民创办“清乡会”,带领乡亲们开展反暴斗争,成为朝阳县南部抗捐领袖之一。母亲张效乾是赵振铎的续弦,她勤劳俭朴,心地善良,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赵尚志的家庭是个革命大家庭,共有11个兄弟姐妹,他参加革命后,家中还有5个兄弟姐妹先后走上革命道路,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和重大牺牲。其中:赵尚朴,积极参加爱国运动,1932年入党,在哈尔滨从事地下党工作,1938年去延安后,在华北绥远前线与日军战斗;赵尚志,创建和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赵尚武,在山西太原参加八路军,在反击日军“大扫荡”战斗中英勇牺牲;赵尚英、赵尚芸、赵尚文巾帼不让须眉,在国难当头之际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之中。可谓忠义之家,一门豪杰!

赵尚志苦难的童年生活。赵尚志六岁就随父亲念书识字,父亲常教导他学习儒家文化,同时也常讲《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中的英雄好汉故事,教育他遇事须当仁不让,要敢于见义勇为、主持正义,要爱国家、爱同胞。赵振铎的“清乡会”不断壮大,数月间发展周边20多个村近千人参加,开展反对苛捐杂税、倡导移风易俗活动,深受民众拥护,遭到官府疯狂镇压。在一次反击官府镇压的斗争中,打死十余名警察,但“清乡会”也被打散,家里房屋被烧毁,财产被抢光,他被迫带领儿子赵尚朴逃至天津,后逃往哈尔滨。赵尚志随母亲和家人远离家乡外出逃难躲避度日。1919年2月,赵尚志随母亲远赴哈尔滨投奔父亲,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父亲,小小年纪便与二哥赵尚朴一起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他为白俄老板当过杂役,打扫院落、劈柴烧火啥都干过,受尽折磨压迫;他当过银匠学徒,干尽脏活、累活,却拿不到工钱,受尽压榨凌辱。后来他和二哥赵尚朴一起做过卖面粉、烧饼生意,赚不到钱,不得已另谋生路。1923年,父亲托人担保让他在一家白俄资本银行当信差,从事领取公文、书信和传送信票的工作,每月有8元收入,总算有了稳定工作。这期间,他接触了社会更多阶层,见识了白俄人奢华的生活和社会底层的疾苦,更加激起了他对黑暗社会的不公与愤慨。与此同时,相对清闲的工作也让他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他迫切感到学习的重要性,求知欲望在不断增长,一有时间就想方设法看书学习,文化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赵尚志决心有朝一日要上学读书。

追求理想  投身革命

赵尚志考入许公中学后一面勤奋学习,一面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途径。他在同学中倡导成立“读书会”,引导同学阅读进步书刊,学习新文化、新思想。他在声援上海“五卅”爱国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救国运动,但被学校开除。考入黄埔军校接受革命理论教育,学习军事指挥知识,为创建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奠定军事指挥基础。军校学习还没结束,他便被党组织派到东北从事革命工作。他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度过将近4年的铁窗生活,表现出共产党员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

赵尚志在许公中学。1925年初,赵尚志看到报纸上一则哈尔滨许公中学招收补习生的公告,便产生放弃银行信差工作考学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在经过一段时间补习之后,顺利考入许公学校补习班,同年2月升入中学一班,成为这所学校里的第一期学生。入学后的赵尚志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积极上进,勤奋学习,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他与同寝室的同学成为挚友,经常在一起讨论接触到的新思想、新理论,成为班级中的活跃分子。他在接触了中共哈尔滨支部负责人之后,懂得了关于阶级斗争等革命道理,开始寻找民族救亡的道路。他从校外搞来许多进步书刊,成立了“文学研究会”,组织会员学习《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引导同学们学习新文化、新思想。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卅”运动,哈尔滨也掀起了声援上海的浪潮,赵尚志代表许公中学参加了哈尔滨多个学校联合组织的募捐会,声援上海。回到学校后,赵尚志在几个进步同学中进行串联,宣传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学生斗争情况,讲“五卅”斗争的经验教训,并和其他同学走出校门进行示威游行,散发传单,进行演讲,揭露“五卅”惨案真相,声讨日、英帝国主义杀害中国同胞的罪行。在声援上海“五卅”斗争期间,赵尚志向党组织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经组织考察和彭守朴同志介绍,于1925年夏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只有17岁。入党后,更加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在哈尔滨市内各学校间做宣传鼓动工作,引导学生奋起救国,从事改造社会的斗争。赵尚志发起组建学生会,经常开展演讲活动,并与外校取得联系,带领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1925年末,学校迫于压力以“旷课太多、请假未准、擅自出校”为由开除赵尚志学籍,他因此离开了哈尔滨许公中学。

赵尚志在黄埔军校。赵尚志走出许公中学后没有回家,直接住在进步学生好友高成儒家。期间阅读了黄埔军校校刊,了解到黄埔军校是革命大熔炉,广州是大革命策源地,十分渴望到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军事。当得知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后,即向党组织提出投考要求,哈尔滨特别支部负责人吴丽石很支持他的想法,组织上帮助他开具国民党党员介绍信并为其筹集路费南下,到达广州时招生工作已结束。经软磨硬泡被允许单独补考,但由于身材矮小、身体瘦弱,“体格试验关”没有通过。但他一直在努力争取,真诚的态度和永不放弃的韧劲感动了教官,终于成为黄埔军校学员,被编入军校第四期政治大队,参加了1926年3月8日的开学典礼。赵尚志在黄埔军校进一步受到了大革命的洗礼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习了较为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了军事训练和指挥作战的要领。他在黄埔军校期间依然是学员中的“活跃分子”,积极参加援助省港大罢工活动,参加政治大队“政治讨论会”演讲辩论活动,他的独到见解和侃侃而谈的口才常常得到同学们的喝彩和掌声。赵尚志此间写给哈尔滨许公中学同学的信引起轰动,同学争相传看,学校如临大敌,开展“整顿校规”活动以压制学生的进步思潮。1926年夏,国民党在军校内开展大规模排斥共产党和左派势力,限制共产党员的活动,根据组织需要,赵尚志被党组织派遣回东北工作。

第一次被捕入狱。赵尚志回到东北后,马上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被安排在地委负责妇女运动工作。1927年2月,按照党组织指示,筹建国民党吉林省党部,赵尚志任常务委员、青年部长兼庶务。1927年3月2日,他被长春警察厅以“共产党嫌疑犯”罪名逮捕,关押在长春警察厅看守所,后移交吉林军公署军法处审理。在狱中,赵尚志一直被当作重要政治犯“特别照顾”,他的手脚始终戴着手铐、脚镣,经常经受皮鞭抽、棍棒打、坐“老虎凳”等各种酷刑,敌人甚至使用“陪决”(陪着死刑犯枪决)这一最残忍、最野蛮的手段来摧残精神意志,但他始终没有暴露自己共产党员身份,并同敌人开展艰苦斗争,更没有暴露党的任何机密,成功策反一位“教诲师”,多次掩护狱中党内同志开展地下活动和斗争。1929年3月,赵尚志被移交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审核,责令江苏省高等法院审理此案。1929年5月,江苏省高等法院做出赵尚志“确系服膺三民主义之忠实信徒”的结论,决定不予起诉,当日释放。赵尚志度过了两年零三个月的铁窗生活,经历了残酷的肉体折磨和精神摧残,革命意志更加坚强。

第二次被捕入狱。赵尚志出狱后返回哈尔滨找到党组织,被安排负责青年运动工作。1929年下半年,党组织调赵尚志到奉天团满洲省委工作。1930年1月,赵尚志受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派遣,到上海参加党中央高级训练班(第十期)和中央训练班,同年3月返回东北。1930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组织反帝大联盟,破坏国民外交协会举办的外交常识讲演大会,并指定赵尚志在会议开始后夺取讲坛,进行反帝爱国宣传。4月12日晚,当演讲会开始后,赵尚志带领反帝大同盟会员70多人按计划突然行动,夺取讲坛站在凳子上大声质问会议主席:外交协会对在上海的英国士兵杀害中国学生一事为什么不表示态度?紧接着慷慨激昂地痛陈允许日本人在东北修筑铁路,控诉英美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中国的侵略罪行,宣传党的反帝主张,呼喊打倒日、英、美帝国主义的口号。坐在各处的党员、团员、反帝大同盟会员齐声呼应,高喊口号,并散发“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外交协会”为主要内容的传单,会场秩序大乱,会议草草结束,赵尚志再次被捕入狱。这次破坏外交演讲会行动,后来被称为著名的“外交协会事件”。赵尚志在狱中以钢铁般的意志顶住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各种严刑拷打和精神摧残,再次表现出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在长达1年零4个多月的监狱生活中,始终没有暴露共产党员的身份,并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宣传革命道理,同敌人展开各种形式的斗争。1931年12月20日,在组织的营救下获释。赵尚志在投身革命不久就两次被捕入狱,度过了将近四年的铁窗生活,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肉体折磨和精神考验,彰显了优秀共产党人无比坚强的革命意志。

矢志救国  一心抗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武力侵占东三省,建立伪满政权,大肆掠夺资源,残酷屠杀百姓,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东北三省掀起抗日救国浪潮,纷纷拿起武器抗击日本侵略军。在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赵尚志加入了抗日洪流,成功颠覆一辆日军军列,造成敌人伤亡和重大损失;加入并领导巴彦游击队,率队联合义勇军反日武装攻打巴彦县城;打入反日义勇军孙朝阳部队,带领7名坚定抗日志士脱离“朝阳队”;组建珠河反日游击队,开辟哈东抗日根据地,成立反日联合军司令部,后改为哈东支队,被推选为总司令。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下,赵尚志率领哈东支队开展卓有成效的游击战,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令敌人闻风丧胆。

赵尚志在巴彦游击队。1932年4月12日深夜,赵尚志和范廷桂一起组织了破坏载有大量日军士兵的火车行动,列车在哈尔滨市郊被颠覆,车上武器弹药碰撞后发生爆炸,造成大量日军伤亡和武器装备损失,引起敌人震惊和恐慌。4月中下旬,赵尚志被任命为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专门从事组织、领导反日武装斗争工作。同年5月,赵尚志被派遣到张甲州创建并领导的巴彦抗日游击队参与领导工作。为把这支队伍改造成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他开始整肃军风、军纪,建立中心队伍成立“模范队”,队伍不断壮大,战斗力量由200多人增加到600多人。1932年8月,张甲州、赵尚志领导的工农反日义勇军联合“才团”“绿林好”等山林队抗日武装共同攻打巴彦县城。攻占县城后,“才团”头目为争夺势力,与地主土豪勾结,排斥工农反日义勇军,为保存实力,赵尚志、张甲州率队撤出巴彦县城,筹集物资粮草准备冬季开展武装斗争。10月29日再次联合“绿林好”攻占东兴城后,遭到敌人疯狂反扑,赵尚志在战斗中左眼负伤(后虽经治疗但并没有保住视力),经过一夜激战,部队伤亡很大,人员所剩无几,处于弹尽粮绝的境地,组织突围撤出城外,只好做出“队伍化整为零、队员分散隐蔽”的决定,东北工农反日义勇军巴彦游击队至此解体。由赵尚志参与领导的巴彦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最早领导创建的抗日武装,它是最早在部队开展政治工作,最早实行游击战术开展武装斗争的队伍,但因缺乏斗争经验而失败。中共满洲省委认为巴彦游击队解体失败赵尚志应负主要责任,他在领导巴彦游击队过程中犯有“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不执行少数民族政策,回省委令其检讨。而赵尚志坚决不作检讨,省委决定给赵尚志以开除党籍处分,分配他担任哈尔滨市总工会主席职务。赵尚志没有听从组织的分配,做了一段时间的国际情报工作,而后前往哈东地区准备拉起队伍继续从事抗日活动。

赵尚志在“朝阳队”。赵尚志被开除党籍后度过了一段难熬的日子,但他抗日救国的决心更加坚定。在哈东地区有一支较大的抗日义勇军,是由热河朝阳县人孙朝阳(孙兴周)创建领导的,根据本人原籍而报号“朝阳队”,该部是中共满洲省委重点争取的目标之一。赵尚志得知孙朝阳率部在宾县一带活动,便只身前往寻找孙部,以同乡关系打入“朝阳队”,他试图把这支队伍改造成真正的反日武装,以弥补因巴彦游击队的失败给党造成的重大损失。他从当马夫开始,渐渐得到孙朝阳的信任和赏识,被委任为参谋长。1933年7月,“朝阳队”在哈尔滨附近遭到日军猛烈攻击,队伍仅剩百余人。8月10日,在赵尚志协助下,孙朝阳率部与其他数支反日义勇军、山林队联合攻打宾县县城取得胜利,吸引各路义勇军、山林队加入,孙朝阳队伍恢复扩大至740余人,成为哈东地区一支重要的反日队伍。孙朝阳队内部成分复杂,土匪、胡子较多,赵尚志在队内威信渐渐提高,自然引起土匪头目尤其是孙朝阳堂兄的嫉恨,并密谋将其杀害。日伪军对“朝阳队”恨之入骨,想通过各种手段除掉孙朝阳,赵尚志、李启东(中共满洲省委派遣)始终找机会做争取工作,劝其跟随共产党抗日。孙朝阳在中秋节前接到一封“绸子信”,信中邀请孙赴北平参加张学良召开的义勇军首领会,商讨抗日大计,孙朝阳深信不疑,准备赴京开会领取军饷,赵尚志劝说无效,孙朝阳执意前往。“朝阳队”人心涣散,每天都有士兵带枪逃跑,赵尚志、孙启东认为孙朝阳已无继续争取的可能,组织7名同志携武器连夜离开“朝阳队”。

建立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1933年10月,赵尚志率7名同志与中共珠河县委取得联系,受到县委领导支持和热烈欢迎,县委帮助补充了人员和枪支弹药,在原来7人基础上增加6名同志,筹建珠河反日游击队。筹建游击队过程中得到了县委、反日总会的大力支持,并送来服装和粮食。在县委直接领导和军委负责人的指导帮助下,在总结巴彦游击队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就当前组建游击队工作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最后作出十项决议,确立了游击队的行动纲领、战斗方法、治军原则等。10月10日珠河游击队正式成立,赵尚志担任队长,带领全体队员鸣枪发誓: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誓死驱逐日寇,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奋斗到底!他在领导珠河游击队的过程中吸取了巴彦游击队的教训,改变了斗争策略,注重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开辟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1933年12月上旬,赵尚志指挥游击队第一次与日伪军激烈战斗,成功狙击敌人围剿和进犯。12月下旬,又与日军指挥官率领的百余名伪军鏖战五个小时,取得毙敌大队长及二十多名士兵,而游击队员只有两名轻伤的重大战果。珠河游击队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吸引各路义勇军、山林队团结起来,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

联合义勇军共同作战。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掀起了大规模抗日运动,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和团结协作,多次大规模义勇军抗日武装斗争均告失败。1934年初,赵尚志在各支队伍中大讲共同抗日的道理,宣传只有联合抗日、一致对敌才能站住脚跟,只有依靠百姓才能打败日本,抗日就是朋友,自己人不坑自己人,并与之建立广泛联系。特别是游击队打了胜仗缴获武器时,便拨给积极抗战的义勇军、山林队一部分,取得各路义勇军、山林队的信赖,表示愿意与反日游击队接近、建立关系,或要求改编接受游击队领导。1934年5月上旬,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反日联合军总司令赵尚志率领反日游击队(130人)和“黄炮”“铁军”“朱万金”等义勇军共1500余人,指挥攻打哈东重镇宾州镇,这里是日伪军当局的重要据点,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打死打伤80余名敌人的战果。5月11日,再次攻打宾县县城,使宾县的伪军、大排队普遍发生动摇,经此一战,进一步扩大了党领导的游击队的影响。6月7日,日伪军集结兵力对反日联合军在三岔河进行围剿,赵尚志指挥反日联合军灵活作战、顽强战斗、奋力突围,经过三天两夜作战,以较小代价(牺牲2人、伤3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成功突出包围圈。这一战斗的胜利扩大了游击队、反日联合军的声威,在哈东地区产生很大影响,敌人开始称珠河游击队是“北满治安的最大祸患”。

组建哈东反日支队。1934年6月29日,召开全体被改编义勇军队伍参加的大会,赵尚志作讲话,宣布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正式成立。哈东支队是在反日联军基础上,以珠河反日游击队为核心,吸收反日义勇军、山林队组成的,赵尚志任支队司令,支队实行“三三制”,下辖三个总队,第一总队长由赵尚志兼任。哈东支队成立后,部队以总队为单位分别开展活动,赵尚志率第一总队及炮队、教导队、骑兵队开赴宾县三岔河一带开辟新游击区。先后开展数次对敌斗争,消灭了反动“大排队”,组织群众分粮食物资,成功击退伪军围攻。哈东第二总队、第三总队按照赵尚志部署在中东路滨绥线南北两侧与一些反日义勇军联合,共同开展游击活动,频频袭击敌人军车,使敌人交通运输受到严重破坏。赵尚志领导的哈东支队创造性开展斗争,保护民众,武装民众,联合一切反日队伍共同作战,成为哈东地区抗日武装的核心力量。

东征西战  威震三江

1935年1月,哈东支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并在方正与谢文东、李华堂等部联合,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指挥部,赵尚志被推举为总指挥。赵尚志率部东征牡丹江沿岸,北上汤原开辟江北游击区,远征嫩江平原开展游击武装斗争,取得骄人战绩。在珠河反日游击队成立至哈东支队整编后一年的激烈斗争中,赢得了广大战士和群众的信赖,在反日游击队和游击区、根据地建立了较高的威望,中共满洲省委认真地审查了他被开除党籍问题并根据其实际表现,于1935年1月12日作出了关于恢复赵尚志党籍的决定。

成立东北抗联第三军。1935年1月28日,按照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哈东支队改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赵尚志兼任第一师师长。第三军的成立,标志着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在不断成长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运动的中坚核心力量。在赵尚志的领导下,部队迅速发展,至年底由三个团发展至六个团,由最初500人迅速扩大到800人。1936年2月,杨靖宇、赵尚志等抗日领导人共同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并宣布东北抗日联军随时准备参加全国统一的抗日联军。赵尚志所领导的抗日部队在对敌斗争中,迅速发展壮大,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扩展到10个师,共计6000多人,其中党直接领导的基本队伍1500余人,收编队伍500余人,游击活动区逐渐扩大,松花江两岸、小兴安岭山麓40多个县广阔区域到处都有第三军活动的踪迹。

东进牡丹江沿岸。1935年4月末,赵尚志率反日联合军向牡丹江沿岸挺进。为打击敌人,阻击日本侵略者掠夺我国森林资源,开辟新的游击战区,他不断捕捉战机,指挥部队与驻守在森林地带据点的日军展开了一系列战斗,仅5、6月间,就发生15次以上大小战斗,有效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消耗了敌军战斗力。赵尚志率部在牡丹江沿岸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组织成立农民自卫队、反日会等组织,振奋了群众反抗精神,扩展了哈东游击区。1935年夏天,日伪军纠集大批军队在松花江东岸追袭、堵截第三军,由于地理环境不熟,加之与当地群众缺乏密切联系,难以继续开展活动,赵尚志率司令部直属部队返回珠河游击区根据地。

北上汤原。汤原县东南部濒临松花江,西北部依托小兴安岭,境内山高林密、河流纵横,进可攻、退可守,是非常适合开展游击的地区。1935年12月,赵尚志率部北上汤原,与汤原游击队领导人取得联系,并提出想办法夺取武器、扩大武装,把汤原游击队改编为第六军的想法。第三军、第四军和汤原游击队联合解除伪军一个警备连武装,缴获的枪支弹药全部交给汤原游击队。1936年2月1日,汤原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此后,第三军、第六军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并肩战斗在松花江畔、小兴安岭广大地区。赵尚志高度重视军事骨干培训和部队通信技术人才培养,1936年4月在伊春河口建成了一所东北抗日联军培训干部的军事学校,同年7月在巴兰河谷又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司令部电信学校,他亲自担任校长并参与教学工作。同年夏天,依托汤旺河谷、帽儿山、巴兰河谷等地形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了多处秘密后方军事基地,设有宿营地、印刷所、被服厂、军用仓库、野战医院、军械修理所等,成为抗日战士休整生息的可靠后方。汤原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使广大群众的抗日斗争与第三军、第六军的武装斗争相会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日斗争洪流。

率部西征。1936年春,根据抗日联军军委扩大联席会议精神,为巩固汤原抗日根据地,赵尚志决定组织一次远征,以积极主动的进攻策略,插入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更加广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因此次远征从汤原出发向通河、木兰、巴彦、东兴等地进发,故称西征。在第三军斗争史上,1936年至1938年共组织过3次西征。1936年4月上旬,赵尚志率由第三军直属部队政治保安营、少年连和第五、六团共300人组成的远征队向西进发。4月13日打响攻克舒乐镇第一仗,取得俘获日军20余名、击毙警长并俘虏伪军和警察80余人,缴获步枪100多支的突出战果。紧接着远征部队沿着小兴安岭山麓西进,曾在巴浪河谷与敌人展开数次战斗,而后插入通河县境内。游击战术异常活跃,5月13日袭击木兰太平河屯“集团部落”,5月20日袭击东兴伪警察署,6月1日联合义勇军袭击大河沿伪警察署,6月12日袭击木兰县太平桥“集团部落”,7月13日袭击木兰县日伪联合指挥部等多次战斗。7月至8月间多次与日军涩谷部队交战,展现了赵尚志沉着冷静、判断准确、决策迅速、命令果断的军事指挥才能,远征部队不仅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远征黑嫩。1936年8月1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同年11月末,赵尚志率抗日联军第三军司令部直属部队、政治保安师及第一师、第五师各一部,混合编成500多人的骑兵部队,以黑嫩流域边缘地带的海伦、通北为目标进行远征。为迷惑敌人,赵尚志率队从汤原老钱柜西岭出发,先奔木兰蒙古山,散布要打呼兰县城的消息,敌人随调重兵防守、阻截,远征军突然挥师北上,策马扬鞭直奔铁力。赵尚志率队在铁力活动两个多月时间,留下200余人以增强开辟庆城、铁力游击区的力量,率300远征军向海伦、通北等地远征。到达海伦、通北地区后,吸引来大批日伪军,意欲将第三军一举歼灭于此。赵尚志指挥部队与敌人在山里山外周旋,与日伪军展开多次战斗。从1936年秋到1937年春,在半年多时间里,赵尚志指挥远征军向黑龙江、嫩江流域远征,有力地牵制了敌人的兵力,在战略上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实现了分头突击、主动对敌作战的目的。赵尚志亲率部队远征,使第三军冲破了1936年秋冬敌人布置以宾县、木兰、通北、汤源、依兰五县为中心的“大讨伐”,保卫了汤原后方根据地,开辟了庆城、铁力、通北、海伦等新的游击区,为抗日联军继续在黑嫩平原开展游击战争打下基础。

冰趟子大捷。1937年2月远征军来到海伦境内,敌人派出大批兵力跟踪、追击、堵截,妄图把赵尚志部队消灭在海伦东部山区。为谋求摆脱这种被动局面,赵尚志采取巧妙周旋、伺机设伏的策略,与敌人展开一场激战。赵尚志率远征军沿着运送木材的山道开进东部深山里,在一个山道狭窄、树林茂密的地段伏击敌人的“讨伐队”,打死打伤日伪军30多人,并缴获一些枪支弹药。赵尚志判断敌人一定会回来报复,当部队行军在一个叫“冰趟子”的地方,果断设置了伏击阵地,部队严阵以待等待“讨伐队”进入伏击圈。冰趟子因冬天山泉水流下结成一片冰川而得名,此处有伐木工人居住的“木营”,里面有用煤油桶做成的火炉,道北侧有一道冰川和河沟,南侧岗岭起伏、杂木丛生,是一个打伏击战的天然好战场。3月7日,日军竹内部队守田大尉率队700余人沿山道追击而来,当敌人进入我军伏击圈时,一支伪军被击退,伪警长被击毙,其余连滚带爬往回跑。紧接着有约200多名日军直扑我军占据的木营,但敌人在冰川上站不直、走不稳,战斗队形大乱,我军展开猛烈火力攻击,不可一世的日军被打退。敌人依仗人多势众,连续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猛烈冲击,我军依托有利阵地予以还击,战斗进入胶着状态,一直打到深夜。由于山里夜间天气寒冷,连枪支都冻得拉不开栓,战士们轮流到木营烤火、烤枪,继续战斗,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到后半夜,枪声渐渐稀落,趴在冰雪中的日本兵被冻得无力还击,开始悄悄撤退。赵尚志早已派兵到沟口狙击敌人撤退,经一小时激战,敌人狼狈逃窜。这次战斗共打死、打伤日伪军300余人,击毙日军队长守田大尉、准尉津田庆一等6名军官。赵尚志巧妙利用伏击战术,充分利用天气时令、地形地物,善于激发战士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冰趟子”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成为中国人民抗战史上的典型战例。冰趟子战斗结束后,赵尚志决定留下一部分人员继续在海伦一代活动,他率部继续远征,向龙门一带挺进。3月27日,在龙门伏击日军“讨伐队”得手,打死町田少佐等二十多名日军。4月18日夜晚,部队于逊河县遭到偷袭,伤亡严重,马匹全部丧失,赵尚志率队冲出重围。1937年4月下旬,赵尚志率领第三军踏上归途,突破敌人数次围追堵截,历经半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终于胜利返回汤原根据地。

历经坎坷  忠贞不渝

赵尚志的一生是曲折坎坷的一生,不仅要面对敌人的追杀和围剿,还要承受来自内部的压力和委屈。他曾两次被捕入狱,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遭受排挤和打压。他还曾不明不白遭苏联关押一年半之久。然而,无论遭受任何挫折和委屈,从来没有动摇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对抗日救国大业的热爱。他始终不屈不挠,坚定抗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

赴苏联遭关押。1937年12月,抗联第六军二师师长从苏联回来,向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汇报:苏联要和日军开战,苏联领导人沃罗希洛夫邀请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到苏联去研究配合行动问题。北满临时省委召开会议,经过讨论,最后决定派赵尚志为代表前往苏联,并约定一个月后派部队到边界迎接他回国。1938年1月初,赵尚志率副官、警卫员等4人跨入苏联境内,刚踏上苏联国土就被苏联边防军缴械,他们被关押在苏联佰力远东军区拘留所禁闭室。一个月之后,抗联部队在中苏边境地带活动,与日军开展多次战斗,抗联第六军军长戴鸿宾率第三军第一师、第九师和第六军一部约500多骑兵,于2月4日攻打肇兴镇,激战5小时后,戴鸿宾与团以上干部商定过界赴苏,一方面消除被敌人围歼的危险,另一方面争取苏联援助,补充弹药,接赵尚志回国。戴鸿宾率队进入苏联境内后全体被苏联边防军缴械,不但没见到赵尚志,反倒自己也被关押,后经多次要求最终与赵尚志关押在一起,其余500多名抗联战士被苏联遣送到我国新疆。到达新疆后,抗联战士有的要求去延安,有的要求回东北,但被新疆督办拒绝,他以建设西北、支援东北为名将这部分队伍拆散,大部分去伊犁屯垦,少部分去当兵,还有部分安排到县里做其他工作,东北抗联500余名精锐骑兵就这样被肢解了。1939年5月30日,苏方会见并宴请赵尚志、戴鸿宾、祁致中三位军长,表示致歉,解释原因,会见时传达赵尚志被共产国际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鼓励他回东北继续领导抗日斗争。赵尚志请求苏方帮助武装一支抗联战士组成的部队,苏方很快答应并组成105名抗联战士参加的队伍,配备了6挺轻机枪、100多支步枪以及手枪、子弹等武器装备。1939年6月下旬,赵尚志率领这支部队返回东北,结束了长达一年半的拘禁。

再遇挫折。1940年1月,赵尚志赴苏联佰力参加了中共吉东、北满省委代表联席会议,这次会议使东北党组织和抗日联军与苏联边疆党组织、远东军建立了正式关系。1月28日,在赵尚志不知情的情况下,中共北满省委做出永远开除其党籍的决议。赵尚志曾经被错误地开除过党籍,而今不知什么原因又被永远开除党籍,他的政治生涯再一次遭遇重大挫折。得知消息后,在没有见到决议全文的情况下,他便根据自己被开除的原因做了预估,给北满省委写了一份《请求书》提出申诉,请求党组织予以纠正。请求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因为我参加党做革命斗争工作已将15年。党的一切工作,就是我的一生任务,我请求党重新审查。同时,我认为党不能把我从党的部队里清洗出去,那将是同我受到宣判死刑一样。我万分地向党请求审查,给我从组织上恢复党籍,领导我的工作,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这段话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充分表达了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热爱。赵尚志被开除党籍后,一些抗联部队里曾经与他一起战斗的军长、师长等分别致信北满省委,请求重新审查开除赵尚志党籍的问题,并希望把他留在党内。北满省委收到了赵尚志及战友们的请求信,因省委领导分别在各地领导抗日斗争,未能马上开会研究这一问题,而是分头争取意见。6月20日,北满省委对赵尚志的申诉作出答复,并作出决定:北满党尊重上级的提议,尊重兄弟党代表之建议,北满党大多数同志重新讨论决定,只取消“永远”的字样,改为“开除党籍”。赵尚志被开除党籍后,内心是复杂而痛苦的,但他没有灰心气馁、颓唐沮丧,他要求保留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共产国际提出请求申诉的权力。虽然被开除党籍,但他坚决抗日的决心没有改变,一直坚守在抗日队伍中战斗,直到他牺牲的那一天党籍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1982年,根据赵尚志家属请求,中央组织部致信黑龙江省委组织部要求对赵尚志党籍问题进行调查,实事求是地作出结论。经黑龙江省委组织部认真审查后认为:“中共满洲省委开除赵尚志党籍的原因不实,赵尚志同志的一生忠诚党的事业,是个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坚强不屈,英勇奋斗,作出了重大贡献,直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因此,开除赵尚志同志党籍的决定是错误的,是一起历史冤案。省委决定,撤销1940年1月中共北满省委《关于开除赵尚志党籍的决定》,恢复赵尚志党籍,推倒强加给赵尚志的一切不实之词,恢复名誉。”至此,赵尚志蒙冤四十年后才得以纠正,获得了公正的历史评价。

将星陨落  血染山河

赵尚志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斗争理论和战略战术思想,他有着高超的指挥艺术和灵活多变的战术思想,成为东北抗日战场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将领。赵尚志博学多识、才艺双全,在漫漫征途上展现了他的铁汉柔情,留下名垂千古的壮丽诗篇。赵尚志是日伪当局的心头大患,派遣汉奸打入赵尚志队伍中,在攻打梧桐河伪警所战斗中被汉奸打伤昏迷被俘,面对敌人审讯,他大义凛然,生死无惧,义正辞严地痛骂日本汉奸走狗,最后壮烈牺牲。

军中儒将。赵尚志参加苏联伯力会议之后,被调任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与总指挥周宝中一起在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左岸地区领导抗联二路军的抗日斗争。1940年11月,赵尚志总结过去战斗经验,撰写了《关于东北抗日游击队过去与现在的论述》《关于布置和建立东北游击队的报告》两篇军事理论文章(4万多字),分析了游击战在东北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系统地总结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历史发展进程和基本经验,论述了游击战争的主要原则、发展的必要条件及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同时还提出了当前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部队面临的紧迫任务和军事布置的具体建议。这两篇军事理论文章,充分体现了赵尚志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深谋远虑的军事谋略,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为抗日联军的发展壮大提供很有价值的作战借鉴,在东北联合抗日游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赵尚志不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还有较强的文化艺术细胞。1940年5月,在二路军创建《东北红星壁报》,赵尚志亲自当主编,他废寝忘食地写文章、集消息、撰楹联、出谜语,忙得不亦乐乎。在壁报上发表了许多赵尚志撰写的文章,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激发了抗联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雄壮气势。赵尚志也经常写文赋诗,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激励战士奋勇杀敌。《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表达了他矢志抗日救国的雄心壮志以及对抗日战争胜利的美好憧憬:“黑山白水,被凶残日寇强占。我中华无辜男儿,备受摧残。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看拼斗疆场,军威显赫,冰天雪地矢壮志,雪夜凄雨勇倍添。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赵尚志在歌曲创作方面造诣颇深,亲自作词作曲创作了《十年血战还要争取最后一朝》,歌曲激昂雄壮,在抗联队伍中广泛传唱。

重返抗日战场。1940年11月末,赵尚志赴苏联伯力参加党和游击队干部会议,被滞留在苏联十多个月时间。赵尚志不断向苏方提出回东北的请求,苏方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安排他带一支精悍小分队去北满执行特殊任务(一旦苏日战争爆发,炸毁发电厂、铁路、桥梁等),但苏方要求这只小分队三个月之后无论何种情况必须返回苏联。赵尚志欣然接受,因为他的心早已飞回东北抗日战场了。赵尚志率4名抗联战士组成的小分队携带武器装备和几十公斤烈性炸药返回祖国东北,经过艰难跋涉,来到梧桐河上游老白山地区,隐蔽等待苏日战争爆发执行特殊任务。等待过程中,赵尚志率领小分队冒着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趟着没膝深的积雪,在小兴安岭密林深处梧桐河和汤旺河上游地区熟悉地形,了解山里山外形势,并吸纳了一个采集皮货的青年加入,小分队人数增加至6人。三个月后,赵尚志派3名战士回苏联汇报情况,自己带2名战士留下继续开展抗日斗争活动。

最后的战斗。赵尚志是东北抗联队伍的主要领导者,早就是日伪当局重点捕杀目标,并悬赏1万元重金全力捕杀。日伪当局采取多种卑鄙手段抓捕赵尚志,逮捕了赵尚志父亲逼迫其写信劝其放下武器投降,到处散布赵父写的“劝降书”,赵尚志识破了敌人的伎俩,并在“劝降书”中领悟父亲“一心抗日、为国尽忠”的心意,反而增强了抗日到底的决心。1940年秋至1941年10月,赵尚志滞留苏联,作为敌人追杀的重要目标在情报网络上消失了一年多。1941年,赵尚志率领小分队在鹤立、汤原北部活动,日伪当局发现后,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诱捕计划,并派遣汉奸刘德山以收皮子、山货为名潜入山里,活动于赵尚志行动的地区,如发现赵尚志就自愿参加赵部,并以提供假情报伪装积极,取得信任后,找机会以袭击梧桐河金矿警察分住所为口实,将赵尚志引诱到梧桐河附近将其捕杀。日伪警察署长田井久二郎答应事成之后,给刘一笔优厚的赏金。刘德山打入赵部后,赵尚志身边埋下了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他一步步踏入敌人布下的陷阱。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率队接近梧桐河伪警所时,刘德山举枪对准赵尚志背后射击,赵尚志后腰下部中弹仆倒在地,他意识到刘德山是敌特派来的奸细,强忍剧痛转身将刘德山打死。赵尚志受伤后命令战友姜立新迅速携带秘密文件离开,自己因失血过多昏迷后被俘。敌人为得到抗联活动机密和口供,鉴于赵尚志受伤严重无法行动,就地进行突击审讯。赵尚志以惊人的毅力抑制住难以忍受的伤痛,大义凛然蔑视敌人的审讯,大骂汉奸卖国贼,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敌人胆寒,8小时后壮烈殉国。残暴的日本人为领取奖赏锯下赵尚志的头颅,将其尸体扔进松花江冰窟中。乌云遮盖了太阳,鲜血染红了大地,他的年轻生命定格在34岁。一代抗联名将,就像一颗耀眼的星辰陨落,划破黎明前的黑暗,消失在松花江上空。

魂兮归来。赵尚志的牺牲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令国人扼腕叹息,许多战友为他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鸣不平,更为他身首异处找不到头骨没有安息之地而不安。从1945年10月开始,赵尚志的战友多次以个人或组织的名义开展寻找赵尚志头骨的行动。在党和组织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协助和国际友人的配合帮助下,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2004年6月2日,时隔62年之后终于在长春一座寺院内找到了赵尚志烈士的头骨。这是人民和国家的幸事,忠骨得以安放,英灵终得告慰。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革命先烈赵尚志的头骨找到后,黑龙江哈尔滨市、尚志市,吉林省长春市、通化市,辽宁省朝阳市等地强烈希望将烈士头骨安葬到本区域,最后经赵尚志家属同意,中央作出将烈士头骨安葬在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的决定。2008年,在赵尚志烈士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共朝阳市委举行了隆重的烈士头骨安葬仪式,同日,赵尚志烈士纪念馆也正式向社会开放。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述说赵尚志将军的传奇故事,生怕有疏漏和错误的地方,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学习关于赵尚志将军的资料和传记,多次到赵尚志烈士陵园、纪念馆追忆他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一直在感动中搜寻民族英雄的每一片记忆。被他那崇高的爱国情怀、坚贞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所折服、所感动。赵尚志将军和抗联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抗联精神,最鲜艳、最明亮的尚志革命精神已经融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汇入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精神河流,它像一座灯塔,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