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春秋之 红薯飘香寄乡愁


                              文   陶凯龙


  总是在冬日的某天,邂逅推着烤炉售卖烤红薯的老者。


  离得老远,听得见那熟悉的吆喝:烤地瓜,又香又甜的烤地瓜!


  走到近前,香甜的烤红薯味道瞬间侵袭了我的味蕾,带着暖意的清香让我莫名的感动,一种久违了的、触电般感觉使我身心愉悦。


  忽然想起小时候,在某年某月某一天吃烤红薯。


红薯是朴素的、平民的、不可或缺的食物伴侣。

psb_副本

  拨开滚烫的、粉红色包裹的金黄,带着甜的热气扑面而来。


  轻轻地将红薯捧在手里,端详着,仿佛在与久违的好友凝望。


  咬下红薯的一角,烫的牙齿神经敏感起来,舌尖已不听指挥,触碰那香柔软面的金黄色瓜芯,唇齿之间默契的紧紧相互拥抱,甜沁入心里。


  记不得第一次吃红薯的记忆,孩童喜欢甜食,对于甜的期待亦是本性使然。


  在老家,那和苦寒之地,较为偏远的乡村,是很少能够见到红薯的,不仅因为土壤不适合种植,更是与长达半年多之久的漫漫寒冬有直接牵连。


  冬季里常见的有白薯、萝卜、白菜及各样干菜,大集上少有新鲜红薯,多是被切成块烀熟冻成一堆堆的地瓜块。


  因为价格不菲,父亲是很少买的,通常得十斤白薯才能换一斤红薯,对于刚刚解决温饱的我们来说,显然太过奢侈。


  每每到集市上,望着卖红薯块和烤红薯,满是留恋的咽着口水,香甜的味道总是和我作对,围绕着我,似乎在挑衅,我总是被它战胜,如此迷恋而不忍离去。


  于是渴望年节的时光快些到来,平日里少见的好嚼咕(意为好吃的食品,东北方言)可以堂而皇之登上餐桌,让我能够享受片刻的满足。


  对于我来说,无需知晓红薯来历与营养,只是品尝,尽情的品尝,甚至用狼吞虎咽更为贴切,在饥饿和被称为馋的时候,最大的幸福就是吃。


  母亲在集市购买的红薯中总是会为我偷偷藏起来两只,当我在放学后,母亲总是会在取暖的火盆炭火下神奇般扒拉出冒着香气的红薯,让我垂涎三尺,不顾红薯的滚烫,不停地倒手,希望快些凉,尽情享受这难得的美味。


  母亲总会微笑着,带着怜爱叮嘱我:慢点吃,别噎着。


  到现在想不明白,那时候吃红薯只是蒸煮或烤却从没有噎着,更没有烧心的感觉,而在都市酒店制作精良诸如拔丝、红烧等却食不甘味。


红薯是外来之物,实为番薯,因果实长在地下,不少人(特别是北方人)称之为地瓜,之所以称番薯,大抵是因为它是“舶来品”之故。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


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有“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并说海中之人食之长寿。入药始见于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其性平味甘无毒,入脾、肾二经。能凉血活血,益气生津解渴止血,宽肠胃通便秘,产妇最宜。


在宝岛台湾曾有:“蕃薯不怕落土烂,只求枝叶代代传”的诗句,(意思生命力很强,根深蒂固,只要你种下它,它就可以生生不息,就像华夏民族的精神,吃苦耐劳,根性强。)


民间亦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之谚语,(此句来自戏剧 《七品芝麻官》,清苑县知县唐成不畏权势,与明朝大贪官严蒿之权贵做斗争的故事,体现了七品知县大智大勇,不畏权势的勇气和作为,同时展示为官之道与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因此在民间广为传唱),意为做人不能忘本,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而我大抵成年后在外求学方知红薯之历史。


 年少时光总是仓促,未来得及品味,回首间已白头。


 都市的繁华并不被我留恋,灯火辉煌之时更想念乡村孤灯点点,功名成败怎抵故乡青青山水、那方水土?


红薯吃食虽小,但足慰我心。


香甜的红薯味道温暖了整个寒冬、温暖了这座城市世态炎凉背后孤寂的心灵,正如双亲,虽不时时相伴,但心有灵犀;虽远隔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但虽远犹近、彼此挂牵。


我想红薯不仅只是吃食,更是一种相思之物。


想必远方的游子都不曾遗忘,那些寄托相思的、慰籍我心的物件,随着岁月递增,才愈发珍贵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