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河市瑟宾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始末
文 鲁荒
以瑟宾节为代表的鄂温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讷河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有幸在前后十二年的时间里,亲身参与了瑟宾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整理申报全过程,并为这些宝贵遗产的保护传承做出了一份努力。
抢救挖掘瑟宾节的缘起
2006年,抢救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任务下达到市县一级文化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新概念,也是个新事物。领导把这项工作交给了我。经过一番粗略的调研排查,认定兴旺乡鄂温克族民俗文化是一座富矿,并很快确认了以瑟宾节为龙头的鄂温克族历史民俗文化,作为讷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
按照非遗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总方针,从2006秋季开始,历时一年多,对以鄂温克族瑟宾节为龙头的讷河市非遗资源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初步获取了非遗蕴含区的基本情况、非遗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及数据,并对遗产濒危情况、挖掘保护价值等进行了客观评估。
鄂温克族是一个古老而风情独特的北方渔猎民族,有语言,无文字。
兴旺鄂温克族乡,是我国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地之一,史称嘎布喀浅,也就是嘎布喀鄂温克聚居地的意思。
嘎布喀,鄂温克语是“山谷”或“山湾”的意思。
清朝顺治年间,鄂温克族由黑龙江以北辗转来到嫩江沿岸落居建屯,至今已有370多年历史了。当初陆续建立了十个村屯(艾勒)。
清末民初以后,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涌入,嘎布喀地区的人口及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今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农业鄂温克聚居区。
现在的鄂温克同胞主要集中居住在索伦(吴都艾勒)、百路(白罗日)两个民族村,小后屯(阿米拉)也有零星居户。现有鄂温克族居户149户,802人。
鄂温克族最重要的节日瑟宾节,起源于古老的祭祀仪式,经历了原始的熊图腾、祖先崇拜、多神崇拜的历史。鄂温克族群南迁后,传统瑟宾节在与萨满教的碰撞融合中,得以延续,内涵不断丰富。
1993年,黑龙江、内蒙古两省区鄂温克族研究会把每年的6月18日确定为瑟宾节庆祝日。从那时起,讷河嘎布喀鄂温克同胞每年都欢度自己的节日。
在我从事非遗保护的十多年里,每年都与同事前去兴旺鄂温克族乡参加瑟宾节,见证了瑟宾节形态的不断丰富与变迁。开始的几年,运作策划由乡政府主导,索伦和百路两个民族村轮番承办。那时人们对瑟宾节的概念认识比较模糊。
由于长期的多民族杂居,鄂温克族文化风俗在潜移默化中被同化或消解的现象比较严重。表现在活态行为上,瑟宾节的欢庆基本成了以汉族元素为主的综合娱乐,鄂温克仅存的一个彩虹舞、一个抢枢,几乎被汉族流行歌舞及娱乐活动淹没了。
客观地说,鄂温克族历史文化正在失忆,瑟宾节遗产已处于濒危状态。因此,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已是刻不容缓,但其难度也超出了最初的预想。
2009年,讷河市文体局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在文化馆设立办公室,由时任文体局副局长宋晓敏、文化馆长刘艳(前期)、乔立国(后期)和我组成,前几位都是兼任,具体业务工作落在我身上。
一年后在兴旺乡成立了非遗保护群体组织,时任乡长晁广成、黑龙江省鄂温克族研究会会长涂亚君先后为群体带头人。
挖掘整理与申报
从2006年秋季开始,历时一年多时间,我与一名搞摄影的同事深入兴旺乡嘎布喀地区,对鄂温克族瑟宾节资源进行了集中抢救性挖掘,获取了最初的口传资料及信息。
按照与兴旺乡政府共同拟定的田野调查计划,在徐林山、涂江廷等乡领导组织下,首先在索伦村、百路村,分别召集了两次鄂温克族村民座谈会,进行综合摸底。
鄂温克族同胞对民族文化保护热情很高,非常主动地提供线索,只是对瑟宾节等历史民俗文化的源流及形态不甚了解,说不太明白。
接着,根据座谈会提供的线索,重点进行了入户调查,先后走访了涂海、金永、敖兴华(女)、涂维新、何维荣(女)、涂英山、吴金宝等十几位鄂温克老人。又与乡中心学校和索伦学校当时的李源校长、涂继承、涂玉芝等老师进行了多次访谈。
这些鄂温克族老人与教师们,通过追忆或在其他亲友的启发提示下,提供了很多口传及肢体资料信息。包括嘎布喀鄂温克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说掌故、萨满祭祀、歌舞及竞技形态等。
时任副乡长的涂江廷,提供了比较翔实的涂格敦、涂布敦氏300多年的大致传承谱系;百路村村长涂宝柱提供了一些信息:他的爷爷就是本艾勒(村)的萨满,父亲涂巴海受其影响,也会一些萨满活动程式,曾在二神吴金宝的配合下做过法事。
在采访吴金宝的时候,他也提起并确认了此事,还现场哼唱了一首鄂温克族老歌。应该说,那一年多的抢救性挖掘调查是非常及时的,获取了大量珍贵的口传记录和影像图片资料。
几年以后再次进行深度挖掘的时候,金永、涂海、涂英山、吴金宝、涂维新等几位老人已先后离世,令人扼腕。
在上述调查挖掘的基础上,为了恢复瑟宾节的相关形态记忆,分别在两个民族村组织了多场活态演示,对萨满祭祀、民族歌舞、竞技、篝火晚会等重点分支内容,进行了野外现场传习,以此唤醒鄂温克人的历史文化记忆,获取瑟宾节的活态资源,为整理并形成申报文本提供了参考依据。
鄂温克族同胞对复原本民族文化记忆活动非常支持,表现出了极大热情,给予了全方位的配合。有一年初秋,选择在索伦村外草原进行篝火晚会及民族舞蹈的复原演示,夜里中途下起了雨,鄂温克族村民热情丝毫不减,一次次点燃篝火,按计划完成了篝火舞、萨满舞、努日给勒舞的再现演练。
瑟宾节项目的抢救挖掘与活态复原活动,持续了四年多,直到2010年再次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才告一段落。
此后,随着兴旺乡非遗中心传习所及两个民族村传习基地的建立,瑟宾节及其子项目的传习活动进入了常态化运作机制。
2007年秋,通过前期抢救挖掘与活态传习复原,初步获取了口传记录、记忆还原影音、节日活态影像、图片等素材,又查阅甄别了大量相关资料,最终形成了申报书文本和DVD专题片碟盘。
2008年,瑟宾节项目顺利入选《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省非遗中心推荐下,冲击国家级非遗名录,但没有成功。
客观地说,首次冲击“国保”失利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前期调查挖掘获得的资料数据,已经显露出不利因素,从口传记录获得的信息,还原演示获得的影音图像,都显得捉襟见肘。
嘎布喀属于农业鄂温克区域,鄂温克族历史民俗文化习俗严重汉化,加以没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历史记载语焉不详,民族文化元素大多失忆了。即使每年一度的瑟宾节活动,也是汉族文化唱主角,民族民俗文化在无意识中被边缘化了。
这种长期形成的惯性,在非遗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用了几年的时间,才逐渐矫正过来。申报国家级非遗,首先要做的,是改变以往的固有思维,真正把瑟宾节还给鄂温克族同胞,把附着在瑟宾节上的非鄂温克族文化因素剥离出去,原汁原味地复活鄂温克族文化元素,呈现民族节日的民俗风貌。
那一时段里,其它鄂温克区域的非遗申报保护工作也是方兴未艾。为了抢抓先机,只能靠“借东风”了。鄂温克族遗产汉化严重是我们的劣势,但我们是全国唯一的农区鄂温克族,不同于牧区与林区鄂温克族。我们走扬长补短的路子,首先强化嫩江流域鄂温克族历史民俗特色,放大渔猎农牧交汇的节日元素。
与此同时,依据鄂温克族源流一体的特点,借鉴其它鄂温克族地区相关史料及活态资源。非遗保护人员先后多次集体或单独行动,深入内蒙呼伦贝尔地区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鄂伦春自治旗等地,考察观摩、调查走访,泡图书馆、博物馆、民俗馆,查阅资料,悄悄“拿来”,为我所用。
因为不同的鄂温克族区域在申遗工作上存在项目竞争,所以去其它鄂温克族地区的考察走访,只能默默进行。
又经过了三年多的艰苦努力,走访近百人,组织各类传习、培训、活态复原活动几十场,拍摄录像近百小时,图片两万多张。经过了反复的充实修订,几易其稿,形成了新的《鄂温克族瑟宾节》文本,2010年再次提交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项目申报书》。
2011年5月,鄂温克族瑟宾节终于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成果,填补了讷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
保护与传承
瑟宾节的保护与传承,主要通过活态方式,即一年一度的瑟宾节欢庆活动来实现。传统内容及程序为:敖包祭祀,民族歌舞,竞技娱乐,捕猎采摘,风情野餐,垂钓捕猎,篝火晚会等。形态原始古朴,崇尚自然,极富山林草原气息和渔猎游牧民俗风情。
1.祭祀敖包。是节日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多在日出之时进行。首先,敖包中间竖起粗壮高大的苏鲁杆,多为桦木,寓意鄂温克族是北方一个山林民族。从江边移来枝叶茂盛的鲜柳枝,培植在苏鲁杆周围。
鄂温克族是个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柳树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鄂温克人生生不息的民族意志。苏鲁杆和柳枝拴系上七彩绸缎,并悬空拉向敖包周围,形成七色彩虹,因为鄂温克人崇尚彩虹,认为那是吉祥美好的象征。桦木杆、柳枝、彩虹作为敖包的组成物象,体现了鄂温克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
敖包前祭坛上,摆上各种祭品:烤全羊、奶制品、山林坚果、水果、手把肉、鲜柳蒿、马奶酒等。燃起高香。
祭祀仪式的第一项内容:萨满祭祀集体舞展示。二十四位鄂温克族男女身穿萨满服,头戴鹿角帽,腰系腰铃,手持萨满鼓及神槌,跳起原始神秘的萨满舞,祭祀祖先神灵,昭告天地万物,祈祝生命安康,族群兴旺。
接下来,主祭萨满或本族长老领祭。萨满鼓响起。领祭人带领鄂温克族众们唱诵祭词。
2016年瑟宾节的祭辞是这样的——
公元二零一六年六月十八日,吉时。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鄂温克族之索伦部涂格敦等氏族后裔,邀聚于兴安岭下嫩江左岸嘎布喀草原敖包前,祭献牺牲,敬燃高烛,遥念先祖,虔诚拜祭:
皇天北土,崇岭密林,鄂温克族,源远流深。拉玛湖畔,结雅河滨,筚路蓝缕,草创族群。
清朝初年,渡江南寻,嚎歌饥啼,倍蒙艰辛。兴安岭下,嫩江之滨,重建家园,落土生根。
布特哈籍,嘎布喀人,信奉萨满,万物有灵。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继承渔猎,乐事农耕。
保家卫国,大义从容;毁家御难,喋血远征,效命疆场,九死一生;骁勇骑射,青史留名。
雄鸡唱晓,我族新生。民族团结,和睦相亲。跨越发展,惠及民生;建设讷河,兴旺索伦。
慎终追远,我族图腾,远古祭祀,始有瑟宾。千年薪火,先民遗风;史踪文脉,绵延至今。
人文历史,民族大成;兴我族群,歌我精神。和谐发展,社会文明;民族遗产,永续传承。
我今祭祀,上达先人,溯源祈福,护佑子孙。欣逢盛世,叶茂根深;兴旺永昌,鄂温克人!
接下来,民族首领带领族众向敖包敬酒、叩拜。族人按长幼顺序绕祭敖包。传统的做法是,顺时针绕三圈,再逆时针绕三圈。绕祭的过程中把事先准备好的石块放置到敖包上,默念祖先的恩德,祈求神灵保佑族人平安,风调雨顺,最后把绸带或哈达系在柳枝上。祭祀仪式到此结束。
2.民族歌舞。鄂温克族是一个乐观强悍、能歌善舞的民族。鄂温克族的传统歌舞,是瑟宾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节日全过程。
鄂温克族舞蹈,产生于原始的山林狩猎时代。那时的主要活动是狩猎、采集、捕鱼,因此这些活动的肢体动态,慢慢成为原始舞蹈的基本元素。
鄂温克人信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认为世间万物及大千现象都是神灵的具体再现,人类只有敬畏崇拜这无数神灵,才能和谐共生。多神崇拜的观念体现在古老的舞蹈语汇上,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形式与内涵。巫舞成为鄂温克族原始舞蹈的主要形态之一,达到了娱神娱人的效果。
鄂温克族传统舞蹈,既原始古朴,简练明快,再现了古代鄂温克人的渔猎游牧生活,反映了朴素的感情,如努日给勒、彩虹、天鹅等舞蹈;同时又融入了多神信仰的内容,夸张、癫狂的舞蹈语言,营造了神秘诡谲的气氛,如萨满舞、篝火舞等。
鄂温克族舞蹈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着山林、草原的原生状态和生活气息。山林骑射、草原放牧、江河捕鱼,以及熊的憨态、鹿的矫健、马的腾跃、鹰的飞翔等等,这些鲜活的肢体语言和生产生活场景,融入到舞蹈语汇中,使得鄂温克族舞蹈保留了北方渔猎民族简捷奔放、优美舒展的特点,体现了鄂温克人豪放乐观的民族性格。
传统鄂温克歌舞主要有:彩虹舞、鲁日给勒舞、萨满舞、天鹅舞、篝火舞、熊斗舞、扎恩达勒等,也是节日里鄂温克男女喜爱的表演或娱乐形式。
3.民族竞技。传统竞技活动,在节日的中间进行,有些类似汉族体育运动大会,但所有项目都是鄂温克人特有的内容,是鄂温克族男女体魄和力量的检阅,是自信精神和竞技俗尚的展示。
鄂温克族竞技项目,是在千百年的渔猎游牧生产生活进程中,留下来的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中,可以探寻到鄂温克人艰难行进的历史身影,自强不息的生存意志,和勤劳智慧的民族性格。
鄂温克人把这些竞技项目,带到了自己的节日里。瑟宾节的活态形式,使这份独特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下来,传承下去。传统的竞技项目主要有抢枢、赛马和套马、射箭、摔跤、抢银碗、划船等。
这些项目都是或曾经是鄂温克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内容,很多项目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反映了鄂温克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以及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风貌。
4.游戏娱乐。鄂温克人的游戏娱乐活动,是鄂温克人勤劳智慧的结晶,反映了鄂温克人通达乐观的性格。
游戏项目主要有拉棍、颈力、腕力、鹿围棋、欻嘎拉哈等。儿童项目有猎熊、驯鹿搬家、别腿、翻绳、跳格等。
5.捕钓采摘。嫩江在接纳了讷谟尔河水系以后,随意甩了几个弯,甩出了十几个江汊与泡泽,形成了这片湿地草原。这里河水纵横,湖泽罗布,是鄂温克人捕鱼垂钓的天然渔场,也吸引了八方的游客与捕钓爱好者。
草原河谷生满了各种野菜,柳蒿芽、姜葱、黄花菜、野芹菜等,开遍了各种野花,是女人们采摘野菜、赏花野游的好去处。
早年嫩江两岸布满了柳条通,榆树、柳树、桦树、山丁子树漫滩遍野,飞禽走兽栖息繁衍,野菜山珍随处生长,加上鲜活的嫩江鱼,成了节日野餐的天然资源。男人们划船去捕鱼,柳条通子里捕猎獐狍、山鸡、野鸭等;女人们去河谷草原采摘柳蒿芽、野山芹、江葱、野韭菜、小根蒜等,既风情又浪漫。
6.风情野餐。风情野餐是瑟宾节的一项重要的实质性内容。
嘎布喀鄂温克人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是游牧农耕、捕鱼采摘,狩猎生产逐渐退出。反映在饮食生活上,主要是牛羊肉、鱼类、麦黍面食,代替了野生兽禽和坚果等。
传统饮食主要有手把肉、烤全羊、柳蒿芽、嫩江鱼、马奶酒,主食麦黍制品。延续到今天,饮食在瑟宾节里就显得举足轻重,形成了独具鄂温克风情的节日饮食文化。
节日里,江岸的陡坡处挖几处斜坑,放上原始的锅灶,舀来江水,煮肉炖鱼。炊烟升起,诱人的肉香和鱼鲜飘满了黄昏的营地。
嫩江边的节日野餐,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一代一代的鄂温克人从记事起,就随着大人在江边挖坑埋灶,野炊年年升起。
江水炖江鱼,清炖柳蒿芽,手把牛羊肉,烈酒奶茶,鲜香的野味,醉人的野趣,使这个古老的节日,年复一年的延续了下来。
7.篝火晚会。夜幕降临,嫩江边的篝火燃起来了,瑟宾节的篝火晚会开始了。这是瑟宾节最后一个内容,也是节日的高潮。
篝火晚会的篝火堆,即燃烧物,多为松木,因为松木油性大,易燃,火苗高亮。事先将高大的松木勾连着架起,大约需要二三十棵,呈圆锥形,底部放置易燃物。晚会开始的时候,点燃易燃物,熊熊的篝火就燃起来了,红亮的火舌直冲夜空,蔚为壮观。部落或艾勒里的男女老少,乘着酒兴,围着篝火,跳起篝火舞,极尽狂欢,直到次日黎明,兴尽而散。
鄂温克人对火的崇拜,源于原始山林部落年代。火是鄂温克人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火让鄂温克人告别了生食肉类的历史,火陪伴鄂温克人度过了无数漫长的寒夜,火为鄂温克人吓退多少虎狼恶兽。火种埋藏在鄂温克人居住的撮罗子里,常年不灭,生生不息。
瑟宾节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并不意味着可以歇歇脚喘口气了,而是保护传承工作驶上了快车道。按照国家和省非遗中心下达的《瑟宾节保护任务书》和保护经费使用要求,讷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协同兴旺乡政府,研究出台并向国家文化部非遗司提交了新的五年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方案和具体措施。保护传承进入了高效常态运作的新阶段。
【作者简介】鲁荒,又名崔橹、北鲁等。职称研究馆员。黑龙江省讷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创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诗刊》等上百家报刊发表作品,出版诗文集、渔猎文化论集等六部。主编《雪国诗报》《大地诗刊》《讷河文化》等,跨越三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