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报》倒闭 折射了中国新闻媒体改革的必然
文 陶凯龙
据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的权威媒体《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的消息:《中华新闻报》停刊清算公告,此前该报曾多次试图引进战略资本,但都未能如愿。据了解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称“总署”)获悉的情况,这是迄今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在对外公示的文字中显示,鉴于中华新闻报社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无法继续正常出版《中华新闻报》,经新闻出版总署新出审字〔2009〕319号文件批准,已于2009年8月28日停办《中华新闻报》。
作为中央和各部委、单位所办报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舆论阵地,出生以来就被赋予了“事业单位”的身份,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是每一家报刊社都会有一个作为主管主办单位的“东家”。其主要原因,除了过去财政拨款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对舆论的监管,报刊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特殊商品,所以报刊的转企就较为敏感 。
但是,新闻单位改革最重点的就是转为企业以后人员的问题。对原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的养老金、住房以及离岗人员的安置成为当前报刊转企改制中最大的难题。
事实上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在《中华新闻报》倒闭以后,原来的编辑记者除了少数领导转到中国记协或者其他中央级新闻单位上班外,大多数是无奈的下岗,其中不乏获得全国新闻奖的优秀人才。
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关于下岗以后的福利待遇。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某些原来《中华新闻报》驻外省的记者站一些聘任的合同采编人员继续冒充记者以新闻舆论监督的名义从事新闻采访活动。
不是因为信息的闭塞,而是由于人自身的原因。
《中华新闻报》原本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央级媒体,创刊于1993年5月5日,2009年8月27日宣布停刊。据权威资料显示:中华新闻报的定位是:立足传媒界、报道传媒界、服务传媒界、开拓界内外。由于覆盖了全国各地的报刊、电视台、电台、有线电视台、网络媒体、新闻传媒教育部门、新闻传媒研究机构,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广告部门、广告中介单位、传播策划公司、新闻器材产销企业等,中华新闻报被誉为“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
长时间公众一直以为中央级别的新闻单位,倒闭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其实也是历史的必然。在当今的经济社会里,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保障,要经得住考验,必须有真正的产品以及服务。
任何转制以后的单位必须真正的走进市场,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而这一过程对于一直有优越感的新闻单位来说是痛苦而失落的。
从《中华新闻报》倒闭的整个过程来看,责任或许并不完全全在体制上,作为报社社经营管理者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如果说中国新闻媒体改革的必然是绝对符合目前中国的形式的,那么对于新闻主管部门来说,转企之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意识形态的把控。
目前报刊企业是通过三种渠道来实现舆论导向的正确。第一,报刊企业实行国有资本控股,报刊董事长、总经理都是由国家任命,对新闻报道采编进行把控;第二,党组领导制度不变,现在的新闻报刊的一把手也是党组负责人,党组领导对新闻进行最高把控;第三,我国报刊实行事后追惩,对于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报刊企业,相关部门会依法做出相应的处理。
只要解决好人员的问题,把握舆论导向的正确就不是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