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墩爸
昨天上午受清华大学新媒体中心邀请,就2023年舆情形势出现的新特征新问题及对2024年网上舆论形势变化做了一些观点分享,现将有关分享内容简要整理如下,点到为止,以供圈内读者工作参考。
一、关于2023年舆情领域出现的新特征新变化
一是多平台相互叠加、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导致舆情引燃的速率更快、传播更广、烈度更强、影响更深。跟踪发现,随着近些年小红书、知乎、B站、快手、喜马拉雅等一批新兴平台逐步崛起,整个舆论场的话题功能、热搜呈现、事件演变等评价维度出现了进一步细化的特征。比如,小红书对年轻群体(尤其是年轻女性群体)表现出的超强粘性,让小红书的话题属性、关注倾向充满了“生活化”的特征;再比如,知乎平台的“问答”功能定位,让那些对舆情事件中涉及的专业问题、专业答案不甚了解的吃瓜群众会更愿意从知乎这个信源优势的平台去寻找相关答案;又比如微博重点打造的话题榜单、热门热搜等具有“集纵”效应的功能,会让关注舆情事件的围观网民优先作出“讨论选择”。
我们可以发现,当这些具有普遍性差异化的平台日益成为人们获取关注信息的媒介时,整个舆情事件的发生、引燃、发酵、演变等过程势必伴随新的变化,比如热度上升的速度更快、对不同人群的传播覆盖面越广、对后续舆论观点形成的烈度更强,最后就是对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要更深。
二是换脸、拟声、P图、一键文案等AI新技术在舆情话题投放、舆情传播蔓延、舆情烈度叠加等方面的助燃作用开始进一步显现。这一年,因为ChatGPT 、因为文心一言在舆论场持续“走红”,AI技术的应用开始受到追捧和关注。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随之而来的利用AI生成工具而炮制的“假新闻”“假事件”情况也在高频出现。纵观这一年,一些网络博主、自媒体为了能够谋求关注、获得流量,利用AI这类可以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和对话模式等方式,及时生成文字、音频和视频等传播内容的功能,炮制看似真实的新闻报道、看似真实发生的热点事件的“假新闻”“假事件”的情况在明显增加,由此带来的社会舆论误导、网络秩序干扰等负面影响已经可以预见,产生的AI伦理问题需要得到足够重视。
三是大V在舆情过程中的作用在逐步下降,以话题共情为切入点的舆情特征越来越明显。可能会与一些领域专家、业内学者的观点不同,我不认为现在已经是“大V”的舆论时代,恰恰相反我认为大V在舆情发生、引燃、发酵、演变等全过程中的作用在下降。也就是说,现在的全网舆情事件已经不是单方面“大V”想炒就能炒起来的,而真正导致舆情事件全网关注、高位运行的深层次原因,一定是人们在关注这个舆情事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某个共情点,由此导致他们也想通过舆情事件的广泛讨论来找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及想要获得的精神补偿。以成都中电科谣言事件为例,人们之所以会大幅度参与事件讨论,主要是因为虽然这起事件是彻头彻尾的伪造,但“996”“白+黑”这样的情节事实上都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四是错误处置思维而导致的舆情反抗在增加。在现实舆情处置过程中,因为处置主体都或多或少对舆情存在“洁癖”思维,错把“舆情热度”当“舆情烈度”,由此触发社会舆论的反感和不满,最终导致原本可能很小的事件在涉事主体拖、躲、逃等错误处置动作的过程中被一步步拖炸了、躲炸了、逃炸了,这样的情况在2023年较为明显。
五是规避舆情检索手段的谜语人、代码信息等问题,及利用背景音乐、视频画面对比等隐蔽手段表达意图和目的。就目前我们对于网上信息的关注和监测,绝大多数都是采用“显性逻辑检索”,即通过设置关键字、关键词这些带有“虚拟画像”的方式,建立一个相对精准的检索模型,利用软件的“爬虫”技术,对所覆盖的平台进行不间断的抓取检索。但从2023年的情况来看,通过镜像文字、符号代码、旋转文字、PS截图、聊天记录、谜语“梗”影射等更加隐匿化的传播方式,来达到“监测逃逸”目的的情况在增加,这是一个接下来需要高度关注的新苗头和新特点
二、关于2023年出现这些新特征新苗头的分析研判
一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与各级舆情处置主体部门专业度之间的矛盾。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并没有现成的研究路径可循,都是要靠一步步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并加以不断实操总结、不断的实践提炼,才能掌握这门专业本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舆情处置的主体部门对这门全新的工作本领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本领恐慌”,客观上造成了舆情处置时难以从专业角度加以工作指导。
二是处置部门的决策群体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舆情洁癖”问题,越到基层越明显。专业的舆情处置一定要有足够的决策力量作为工作支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能够赋予专业舆情处置足够决策力量支持的情况寥寥无几。这个问题,我在舆评丨舆情“洁癖”的错误舆论观需要纠正 一文中已经详细讲过。舆情“洁癖”症,即要么“网上稍微有点动静,哪怕是正面声音占据绝对权重的热点,也要想方设法灭掉”,要么“只要出现网帖网文,哪怕只是单纯的情绪吐槽,也要相关部门出面回应”,由此造成很多负责舆情处置工作的人在具体工作中常常处于无从下手、无所适从的懵逼状态。
三是经济下行压力下造成的社会心态负面演变问题。我们知道,在经济形势不乐观、不景气的情况下,社会心态很容易发生失衡,即在工作、生活的现实重压下,大量滋生反叛、对抗、压抑等不良情绪。在这些压抑心理的反复作用下,通过参与舆论热点的公开讨论来纾解压抑心理的愿望会变得越来越强烈。也就是说,看起来是围观人群对某个热点事件表达情绪性观点,而实际上很可能是已经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他们借机表达对当前生活工作现状的不满。比如,以参与“网暴”人员为例,如果我们将某一个参与网暴行为的人员抓获,并且追问“为何要参与网暴”时,得到的回答很可能只是: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也是因为上午被老板骂了,心中很压抑,而在跟着骂的过程中,感到心里很爽而已。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心态一旦失衡,舆论的情绪烈度就会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对抗化、对峙化、偏激化特征,这就是为什么当前很多舆论热点越来越容易引发争论、争吵,甚至对攻特征的原因。
四是舆情处置专业型干部,尤其是实用实干型干部的紧缺性矛盾。一切工作,首要还是人。从目前情况看,除了宣传、网信、公安等几个少数部门外,“无人可用”是大多数部门实际处置舆情时遇到的最大问题,谁收集信息、谁撰写通稿、谁接受采访等等一系列伴随而来的实际问题,常常让很多主体部门“望而却步”,由此便产生了试图将工作转嫁给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的想法,是当前各地各部门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关于对2024年网上舆论形势的个人预测
一是由经济下行压力造成的对重大政策、主题宣传的负面解读倾向问题会贯穿全年。受社会心态负面转变的客观影响,正面宣传被“负面解读”的情况可能会集中出现,建议做好提前风险评估准备。
二是挑唆性别对立、极端动保、极端环保等具有带偏带离舆论方向的话题会时不时“寄生”于热点事件中。借助热点事件进行极端化解读、对抗性挑唆的手段,是灰黑势力惯用的舆论伎俩,分析认为在2024年的全网热点事件中会寻得相关踪迹。
三是因基层缺失群众柔性沟通能力而导致的对抗性舆情会以更高频率出现。因为与群众沟通能力低下、惯用“一刀切”粗暴方式等原因而诱发的对抗性舆情会成为明年的高发多发频发舆情风险点,这也是当前社会治理能力提升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阵痛”问题。
四是境外会以各种形式带偏舆论节奏。(略)
五是利用俄乌、巴以等国际问题进行“境内化”“影射化”的情况会较多出现。(略)
六是部分民生领域的舆情热度、舆论烈度会具有更强的对抗性。房产、金融、教育、司法、环保、医疗等能够触发广泛社会代入感的舆情容易呈现多发、高发态势。(来源:墩爸舆情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