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极端欺辱事件的处置教训
决策者的处置思维能否因时因势及时转变,是有效处置突发舆情的关键变量。这几天,山西大同大成双语学校小学生极端欺辱事件,经社群圈层传播、商网媒体转载、互动聚焦扩散后,长时间占据网上热门热搜,引发社会激烈争论。
分析认为,像这类涉及低龄学生、校园霸凌、极端侮辱这样高敏话题引发的事件,是一定会在社会舆论层面上引发聚焦性讨论,并且舆论反馈的情绪烈度也一定会比一般的社会类话题高得多的多。也就是说,作为涉事学校的决策者在作出具体性的处置决定时,是否具有基本的舆情思维和基础的工作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以避免因为出昏招、出败招而发生“火上浇油”的情况,反而陷入“舆论死结”。
以山西大同双语学校这起事件为例,我们一定要清楚:发生校园霸凌、极端侮辱这样的恶劣事件,加害同学的学生一方及其监护人是承担主要责任的一方,学校是否存在责任或应当承担怎么样的责任,是要经全面的线下调查之后才能得以最终认定,而不是一发生事情就认为自己是承担主要责任的涉事一方。
这时候,如果学校的决策者没有形成“辅助裁判”的处置角色思维,就会受到来自受害一方家长为讨回公道而将相关情况曝光到舆论平台所带来的压力干扰,而错误认定“这是受害家属在恶意攻击学校名誉”,进而在后续事件的一系列处置过程中发生“角色移位”,最终反而把自己与本应承担主要责任的加害学生一方捆绑在了一起,这是处置工作的应对大忌。
我从上面这个学校发给平台的函件中,明显地读出了这种味道,即学校可能是处于维稳、降温等目的,已经不自觉地给舆论造成了“偏向加害者一方”的观感印象。这是一个典型的败招昏招。
具体来讲,且不说学校发给平台的这个函的内容错误百出,连最基本的涉网常识都没有,仅以发这样一个所谓“函”就想试图平息舆论风波的处置思维来看,这个学校的决策领导对网上舆论工作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已经不在一个维度上。
我们知道,作为受害学生的家长,通过网上信息爆料的方式来为遭受极端欺辱的孩子讨一个说法,即便有一些细节上的渲染和夸张,只要基本事实没有问题,都是人之常情。而作为可能承担关联责任的学校,在处置这类舆情时,一定要有最起码的“换位思考”,从角色共情的角度尽可能地做到体谅对方、理解对方,并且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处置方向,而不是想方设法地不让对方上网表达情绪,甚至将对方正常的舆论控诉理解为是在和学校作对。
在当下舆论热度已经无法根本上干预消除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对话、积极回应、主动引导等正向方式,来尽可能地舒缓舆论烈度,才是处置舆情的有效方式。这是因为热度虽然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事件引发的关注度,但最终评价舆论效果的,是舆论对学校是否积极回应、是否公正公开、是否主动作为等一系列后续动作的观感反馈,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结合当前舆论演变的情况,尝试给出以下处置建议,以供圈内参考。
一是建议考虑召开新闻发布会。鉴于学校要求平台管控函件、疑似群内信息外泄等信息持续外泄,已经造成舆论对“学校与加害一方家长沆瀣一气”“刻意包庇”等极为负面的影响,仅仅依靠网络层面的官方回复可能已经无法根本上消除人们的质疑。建议当地应当将新闻发布会的处置方式摆到备选行列,以调查组的名义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提级回应舆论关切。
二是建议考虑邀请权威媒体参与事件调查。在当前舆论已经对学校,乃至主管教育部门产生了较为明显偏见的情况下,针对性邀请省级以上权威媒体记者全程参与线下核查,及时通过媒体报道的方式加以正面阐述,是最大限度消除舆论戾气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建议当地与其藏着掖着徒增社会对峙对抗,倒不如敞开心扉、实时沟通来得效果更好。
三是建议考虑举一反三开展同类问题排查干预。建议针对事件暴露出校园霸凌低龄化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类似问题排查、心理健康干预、加强监护人教育等方式,主动开展相关工作,以避免这类问题再次出现造成舆论对教育主管部门不作为、懒政等负面印象的形成。(来源:墩墩舆情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