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陈:“拖字诀”难以妥处北极鲶鱼舆情
文 颜陈
今年年初,网民“北极鲶鱼”因发布“家里有9位数”、家人“感觉贪了”、“润”到了澳大利亚等言论引发舆论场高度关注。其爷爷钟某某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信誓旦旦表示,“家中9位数存款”是造谣,并称自己曾担任区交通局局长,早在2007年退休,“我们老老实实就这样干到退休了。”
3月24日,广东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就“北极鲶鱼”事件对离退休干部钟某某开展核查。这一查,就大半年过去了——其间偶有好事者致电咨询,相关部门要么一推二五六“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要么原地踏步“后续情况等通报”……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此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网民惊讶此事有名有姓有举证、无头无尾无说法,众人围观下居然烟消云散,难免质疑相关部门在使“拖字诀”。原因无外乎:
涉事单位有态度,注意到关于网传退休干部家属发布的有关言论,关注到该舆情信息的情感指数,了解负面信息或者虚假信息的传播渠道和辐射情况;
涉事单位有回应,敏锐感知到该议题可能造成社会负面影响,并对外发声——经核查,该言论提及的当事人系我局原货运分局干部钟某某,已于2007年11月30日退休,我局已就相关信息开展核查,将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甚至还有行动——有媒体从深圳市纪委监委派驻第二纪检监察组获悉,针对网友反映原深圳市交通局货运管理分局局长钟某赐(已于2007年11月30日退休)的有关问题,该组目前正在调查核实。可惜,此事最终没有形成处置闭环,从媒体采访时深圳各方左右闪躲的情形来看,此事大概率陷入舆情烂尾状态了。
自然,舆论场信息纷繁芜杂,热点层出不穷,议题变动不居,并不意味着事事都要回应,况且纪委监委办案,总有内部流程和管理制度,“该公开时自然会公开”。但对风腐一体等高热话题,尤其是一些涉及社会公平公正等体制内外二元壁垒议题,更需要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及时提供权威信息,积极回应舆论关切,以免给地方形象和党委政府公信力造成损害。
回顾近些年来的舆情处置,网民普遍存在一种“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的幻灭感和欺骗感。
所谓“猜中了开头”,舆情发生之后或者发现舆情苗头之后,一些地方能够及时预警研判,甚至还能把握住时度效,在热点事件上做到不失声、不缺位,能够从程序上完成政务公开的基本“规定动作”。
至于“没猜中结局”,如果舆论声势大,那就快刀斩乱麻加急处置,务必遏制持续攀升的舆情热度,以免引发次生舆情,万一触动领导的领导某根紧绷的神经,那就大大不妙了;如果网民偃旗息鼓,舆论场焦点转移,那就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悄悄溜走,硬着头皮撑过去,卷土重来未可知嘛。
移动互联时代,舆论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公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多元信息的制造者和参与者。话语权和发布权的下移,使若干网民也具备了自我议程设置的能力。那种“你不说世界永远不知道”已经成为过去时,任何“网民好忽悠”“网民多健忘”的想法,不仅是愚蠢的,而且是危险的。
正因为某些社会管理者在舆情处置时看盘押注,把依法处置的“必然”变成了公关套路的“未然”,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集体沉默”,不仅影响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还会影响组织效能,进而影响处理舆情的效果。须知,网民幻灭感和欺骗感的背后,是被剥夺感。
新时代,我国步入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深水区,社会舆情发展呈现出新形势,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挑战。高效的舆情处置工作应当建立健全闭环舆情管理机制,既要在工作流程上实现全环节覆盖,整合技术优势、资源优势,敏锐感知风险并及时作出审时度势的处置和反馈,以实情工作推动舆情降温,也要从完善体制机制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上入手,从督促检查到约束激励,通过各种形式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回应舆论关切。
具体到北极鲶鱼这事,我相信最终会有结果,毕竟深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随手一翻,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指出:……在民主法治建设上先行示范;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先行示范;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上先行示范……
且行且珍惜吧。
来源(颜陈 舆情观察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