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烽 : 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研究院的头号粉丝

微信图片_20230627175550

  本文系王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在“育见美好 遇见未来”21世纪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线下庆典活动中的发言内容。

我们为什么参加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工作?研究院的价值是什么?

作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学术委员,我可以自信地说,我是研究院的第一位粉丝。1995年我毕业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所,后来有幸与杨老师成为同事。在21世纪初成立研究院之前,我和杨东平老师一起从事了一个有关教育公平的课题研究。事实上,研究院的北京办公室也是在这个课题活动的基础上成立的。后来,随着研究院工作团队的壮大,我一直在旁观并积极参与这个团队的工作。虽然与他们不同,我并非专职,但是在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一直在学习并参与一些工作。这么多年来,我去了教育部发展中心工作,因此参与研究院的时间变少了,但我一直在抽出时间积极参与这个团队的工作。

在之前,杨老师已经介绍了研究院所坚守的主要价值观及所做的主要工作。而在我看来,研究院还有一些非常独特的特点,比如她非常开放、宽松,欢迎来者自由进出,这种氛围非常特别。此外,在研究院和杨老师的领导下,没有所谓的权威或老资格。可以说,杨老师最欣赏或者愿意交流的是那些有想法的人,而不是那些有多少资格或资历的人。即使你是一位非常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只要你愿意从事教育工作,杨老师都乐于与你交流,愿意与你多谈一谈。我们经常开会,通常会让年轻人来主持会议。在研究院,我们从不关注名牌桌签的排序。我认为这与许多其他地方,特别是我们经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时完全不同,这是我们的生命力所在。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一直到现在,我仍然愿意参加研究院的工作,成为研究院的粉丝,我认为可能有几个方面,我想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敬佩研究院对于教育价值的坚持。什么是教育价值?杨老师经常提到这个概念。正如王旭明老师所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是因为我们都是有情怀的人,有教育情怀的人。那么,什么是教育情怀?可以用学术或哲学的话语来解释。杨老师有一篇相关的文章,名为《人本主义教育价值》。人本主义与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是对立的,它将人视为人,将孩子视为孩子,这是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每个加入我们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共识,这不是表面上的说法,而是内心深处的共识和一致。我认为这是我愿意参与研究院活动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对民间立场的秉承。现在,宏大叙事越来越多,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学生、教师、校长或民间的视角。在这样的环境中,对民间立场的坚持非常珍贵,因为它可以真正反映出教育自身的声音,并与教育价值的坚守保持一致。

第三个理由是研究院对于小微创新的倡导。杨老师也一直在强调,所有的问题民间都有答案,在基层都有答案。他鼓励我们不要只是抱怨,而是要采取行动,一点一点地改变。他并不是想通过一蹴而就的方式改变整个教育体系,而是要从底层开始,一点一点地去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对现实有更多的认识和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梦想。相反,我们应该推动一些小小的创新,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从而实现我们的梦想。

第四个原因就是对于实践推动。这个我想跟前面一个是有联系的,从研究院做的这些事情,不管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事情,还是和地方政府的一些合作,我们都可以看到她是务实的,而且是注重推动实践的。虽然她也倡注重政策倡导,但实际上政策倡导起到的是一个启蒙作用。我觉得更有价值的事情,是她推动了一些地方的实践。

此外,研究院对于教育公益行业也具一些引领作用。通过今年 3 月份在长沙举办的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我们看到研究院在教育公益组织中的影响力,这次会议达到几百人的规模,而且地方的教育基金会与教育厅的很多人都来参加。我们看到研究院在民间的、在公益组织中的影响力。而且刚才我讲的人来人往,很多人在这里经过锻炼,变成了一些公益组织的中流砥柱或者是领导者,不断的人在更新,像一个从事公益的这些有志者的培训学校,人们来来去去,也同时从其他的公益组织中获得一些经验。

杨老师本身有很多参加公益组织的经历,比如自然之友,在他自己作为公益组织管理层的经历中也吸取了很多经验与教训。杨老师唯独放不下的是自己的教育的立场,对教育的这种关心,他对个人的物质或名誉一直都不是很在乎,而且放得下。我跟他做了九年同事,我也深深知道他在理工大学这个环境中是如何的淡泊名利,正是这些,让我们长久地在内心中敬佩他。我想,杨老师一直是我们研究院的一个精神的支柱,也是靠他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在一直推动着研究院的长足的发展。随着杨老师在研究院的实际工作中的淡出,研究院也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我寄希望于研究院的未来更加光明,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