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成:新时代人本教育回归下的师德

作者:杨志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微信图片_20240116213905_副本

关于传统师德与新时代教育,我谈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是关于师德的“德”字,需要清楚两个方面的重要表达;第二是师德的四个层次的内涵;第三是新时代人本教育回归下的师德。



师德之“德”


师德的“德”字,有两个方面的重要的表达。一个是行为,一个是认知。我们听几位校长谈学校师德的情况,我们会感动,因为我们通过他们的介绍看到了师德在学校中的一个个行为表现,所以没有行动、没有行为是无法感受到师德的。同时,这个行为是一种心的表现,是一种心理的表达,是一种认知。所以我们看到这些老师们,写出那些感人的文字,是自然在流淌,那是他内心的一种认知,有这样的行为才有这样的认知。行为和认知的统一是“德”完整性的体现。



师德的四个层次内涵


通常提到师德,会认为师德是一种爱心,把它和教师这一职业所应该具有的专业行为分割开了,我认为师德是教师专业的全部。


第一,师德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关爱,仁爱。这是一种仁德,它的生命性,对人的这种爱是师德的基础,如果教师不爱孩子,不对生命有一种先天的感知,他可能就无法成为一位好教师,所以对生命的这种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是师德的基础。


第二,教书育人的专业性,也是一种师德,这是一种业德,专业之德。我们经常说不要误人子弟,教师讲课首先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出现知识性错误那是误人子弟的,所以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是可控的,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就是一种师德。一个教师不精于其业就无法成为一个好教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师德是他专业性的表现。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所谓的教师,他表现出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比如说幼儿园看到孩子哭,会束手无策,甚至竟然有人拿胶条把孩子的嘴给封上,拿针扎孩子,吓唬孩子,用各种方式控制孩子,我们说他是师德问题,确切地说我认为是专业无能的表现,他不会用专业的办法解决问题,没有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一种业德。


第三,教师成就孩子,实际上是要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培养接班人,所以教师要有家国情怀,这也是一种师德,这是政德。我们经常看有一些教师对社会不良的表现提出很多批评意见,甚至挑很多毛病,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在学生面前表达出来是不负责任,会带来很多负能量。做研究可以无边界,但是上课和宣传是要有纪律的,这正是教师的家国情怀所至,也是对教师政德的要求。


第四,教师要有胸怀天下的大德,我们叫天地情怀。教师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他会有这样的感悟,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宋儒张载谈到的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正是每个教师达到最高的师德境界时候的一种情怀,当有了这样一种情怀的时候,教师内心自由,就会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生最快乐的事业去做,这是天地大德。


教师的仁德、业德、政德和大德是师德的不同层次的表达,最终通过教师与一天的教学行为表现出来,通过他的职业追求和快乐的享受去感知出来。



新时代人本教育回归下的师德


师德是永恒的,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无论是在国外还是中国,大家对师德的认知虽然有不同,但是总体上都有共同的这样一些认识表现,我们对教师伟大的认知是共同的。不同的时代师德一定会有一些不同,今天在新时代,我们就要了解新时代教师这个职业,师德与以往的不同。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教育范式的转型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要求,而新的范式的产生基础是教育哲学的一种回归。今天的教育可以说是教育思想再启蒙,教育哲学再回归,教育实践再创新的时代。这样一种哲学的回归主要表现在由过去 400 年来现代教育基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人本位的教育。上个世纪末,基于互联网新型化人工智能的出现,会产生对教知识、班级授课,基于学科还有教材的教育永远教不完的思考,对教育从教什么转到教谁这样一种教育哲学范式的思考。教谁,是从人的角度考虑,人本性的回归是当前教育哲学最突出的特点。我们在 1999 年提出素质教育,近些年来我们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都是这样一种回归的表达。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孩子也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孩子,关怀每一个孩子,要包容每一个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最好的发展,都属于对人生命性的关怀,对人本教育哲学的回归,对新时代教育的理念和思想的引领。新时代教育,我们教师要有这样的哲学认识,以回归人本的教育情怀去构建、去发展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新时代成就教师更加伟大的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