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杉:大时代中,如何增强教育的韧性?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主题发言实录。
一年中最寒冷的冬至刚过。人们总是在想为过去一年盖棺定论,也想预言未来。即将到来的时代可能不再是小时代。小时代中的岁月静好和脆弱我们也不得不告别。大时代是不确定与多重矛盾的对质,大时代也可能是乌云和大海之间的海燕在自由飞翔。
韧性是体制的韧性还是系统的韧性?它们各自所指为何?
我今天发言有三个部分,
第一个是教育的本源,
第二个是教育如何被僭越,
第三个是把教育带回来的必要与可能。
一、教育的本源是什么?
人的教育最基本的三要素是脑、心、手。
脑关乎认知,能直观世界图景而非被碎片信息吞没;心关于情感与信仰,沉浸在关系之中,才有熟悉、安全、爱与敬;手关乎练习,在具体的操作中,事物的纹理、世事的繁简,才有上手的分寸感。这都需要过程,需要试误。
教育最重要的是塑造性格。这个性格在于有所不为、有价值主张,并非简单地随波逐流。
教育的话语到底是哪些被不断地侵蚀?
教育的本源本来就是很脆弱的。教育本身是有可塑性的,教育像植物一样有可能性、开放性。教育本身就像植物一样缓慢地生长。人的天赋和禀性要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缓慢但是茁壮地成长。教育背后有多元的环境、不同的生态,即要有教无类,更要因材施教。
为什么失去正常成长的过程会变得如此脆弱?
我们在讲韧性的时候。我想引用冯至的诗,如他所言,人们喜欢把青年比作春阳一般明丽,倒不如说青年人的成长更像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更沉重、更有意义。如同早春寂寞的一棵桃树,开着几朵粉红的花,枝干内流淌着生命的汁浆,四周仍是春寒,这是一个真实的、没有夸耀的春天。
我们的时代过于渲染前者的明丽,我们的教育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忽略这些没有夸耀的人生之春了呢?
如果这个年轻人不能像植物一样真实地树立在天光下,人们反而用玻璃罩把他罩住,他看到的是光鲜表面的世界,不同色彩的滤镜,他的心理空间是窒息、颠倒甚至错乱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玻璃罩悬浮在自然之上?
为什么给学生一种虚幻的、抽象的又看似亮丽的轨道?
教育本身具有可塑性,可以在自然之上建立更高的人格,但是我们的教育有越来越多的目标导向的封闭性。
我最近常用的一个隐喻就是“猎手”。猎手要抓住猎物,还要评估它的环境和能力,在几重评估过程中才成为猎手。他的特征是时刻处在风险中,非常警觉、冷漠、算计,辗转于得失之间,奔波于动荡或者危险中,直到猎手生涯终结,或者自己成为猎物。
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植物和农夫一样,在信任的关系中把自己交出去,能够开放、接纳和包容,应该是勇敢的探索者,不记成本地投入,支撑它的是热情和对世界的信任,而不是警觉和冷落。
二、教育如何被僭越?
(一)新自由主义话语下的学习政治
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学习替代了教育。教育被简化为教学和学习。
第一重逻辑为解放逻辑。
以学生为中心是由这样的兴趣选择来主张从“教与学”中松绑、从教育关系之中解套出来。
第二重逻辑是选择话语及其背后的教育消费逻辑。
教育话语和经济话语混淆,学生的自主选择充满了陷阱。以学习者为中心,兴趣也好,成长也好,教师成为了辅助者,学校成为了开放学习项目的供货商。
第三重逻辑是将教育视为服务业,其背后是市场与监管的逻辑。
学习政治的关键词是把政治的难题、经济的难题、不平等的难题通通甩包给教育。
这三重话语背后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兴起。福利国家衰退,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开始去政治化。经济逻辑重构了政治功能,政府被定位为供应者,公民成为了消费者,选择成为关键词。
在学习政治中,学习是自我负责的。学习政治的关键是把政治难题、经济困境转化为学习困境,从而把对付这些难题的责任从国家和集体层面转移到个体层面。
(二)家长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契合
家长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契合。家长不仅要规划学习内容,还要选择教师,甚至选择学科。双减之后,国家减负、家长负担更重了。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情感成本越来越重了。
一方面,用消费和服务业定位,家长要找到一个能够信任、能负责任的有专业权威的学校与老师越来越难。另一方面,教育变成了一个投资,儿童成了投资代理人,今天的孩子在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定价。
你能看到倦怠的千禧一代。这背后是过度教养,清单式的育人方式,超出负荷,评价其成就而非人,巨量的刺激、任务导向的游戏、无穷无尽的兴趣。再加上家庭监督,他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泡泡的包裹之中,从而成长为了能力不足又自恋的一代。
(三)当今教育韧性如何构成?
1.保卫儿童,保卫家庭
今天的韧性可能意味着要保卫儿童,保卫家庭。家庭有其特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同情、感激、信任与付出、服从。对儿童的早期教育绝不是发展他们的才智或理智,而是发展他们的感觉、心地和母爱。
2.学校教育:评价重构了学习
在学校的层面,这些年课程改革,特别是评价重构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我们过去是讲教学大纲,今天我们讲核心素养、讲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是要测量的,要可理解、可达标的。所以在这个背后越来越变成了行为主义、目标导向的学习方式。
当学习行为的目标管理更加强化,教学被贬低为教学的技术和教学的程序。我们能看到在这个背后“学”替代了“教”,“管”替代了“育”。教师不再关注课程是什么,而只是关心如何教这些内容。教育工作者变成了技术工人。
3.学习结果与通用能力:制造猎手
我们谈的是学习的结果和通用的能力。我们过去讲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之后是核心素养的三维和沟通协同的能力。现在特别强调了元认知和元学习,思考什么方法比思考什么内容更重要。
绩效主导是有显示度的指标,不断地PK,不断地刷新,学习内容的空洞、学习过程的空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学,用个体的学替代了教和育。知识被视为易变的信息。我们在这里看到空洞的知识和空转的能力。学生得不到学习的滋养才是焦躁的。
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学习”已经变成了“自我监控的学习”。过去的学习是打开教材、听取讲解、理解内容,现在是设定适当的目标,参照目标制订妥当的学习计划,琢磨目标和计划之间的关系,修正计划这些复杂的工程。
大学老师一直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首先要看考级,因为不考级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他们一直是被这样训练出来的,还要有一套自己可监控的能力。
在这个背后是训练“猎手”。整个教育是这样悬浮的管道,它强调反思,不断地看自己的标准和能力,强调掌控环境、强调自我效能、强调不断迁移的能力、不断地独立,强调它不再是投身一个东西,而是要不断地拒绝,不断地显出无聊。
三、把教育带回来的必要与可能
(一)开放何以走向封闭
在过去的20年,校内的减负和校外的培训,多元的选择和项目的方式,不同成长和赛道之间构成了非常复杂的生态。一个丰富的教育资源却日渐走向封闭。学校内部是“学”替代了“教”,知识认知化,教师角色被弱化,就像高速旋转的轮子,抽打着无神的心智,最终是人和世界的割裂。“让成长看得见”支撑指标的各种项目,教师忙着做人,但是不能做事。
我们培养出来的“猎手”成长在真实的制度空间里,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对自己的学习高度负责。这也关系到职业素养、可迁移的能力和终身学习。他在奔涌的潮汐中如何使自己成为不败的弄潮儿,这个猎手的眼睛只看到规定的目标,目标之外的一切都视而不见。在这个过程中他非常有注意力,但是这个注意力既警觉又表面,在这个过程中他与世界是割裂的。
教育是像母亲子宫里的孕育需要安静和自然的瓜熟蒂落,而不是每天的打卡刺激。那是养鸡场的流水线,不是人的教育。
(二)重返教育:一个并不容易的任务
返回教育,这是一个并不容易的任务。我们要严格区分“一个孩子自己能学会的”和“一个孩子在老师指导下能学会的”。孩子走出温暖的家庭,经过学校,进入严肃的社会。教育真正要做到的是有勇气思考那些从未思考过的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走到人类思想的深处,磨砺性格、培植人格。
我们要警惕两种话语,一个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警惕民粹主义的话语。同时在为国育才的话语中,同样要警惕警惕拔尖主义的话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警惕家、校、社会的边界。教学是专业的事务,需要专业和谨慎。
学校教育代表着国家和人类文明对年轻一代的教化,这需要教育的权威,都需要把教育带回来。重回教书育人的常识、常情、常理,重塑学校教育的权威,重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办人民放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