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将“投诉”当“沟通”成风 家校关系怎能如此?
文 陶凯龙
某校长接到投诉,有家长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对家委会工作不满意”。面对投诉事件,学校急忙召集相关人员调查了解。却发现家长投诉的问题只是沟通不畅造成的误会。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甚至形成了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方式就是投诉的风气,最后还是回到合理沟通达成相互理解。
一方面学校被投诉,校领导和教师备受压力,因为涉及到考核甚至行政问责,所以要搭上许多时间和精力调查研究解决,但有些事情往往是经过沟通就能解决的平常事。
另一方面,家长不信任学校,不敢直面教师,担心孩子会被“报复”,又不甘心……更多是家长误把“投诉”当“沟通”,认为投诉渠道便利,只需要打个电话或上网留言,相关部门就会帮忙处置。
如此一来,家长、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之间都不满意,更加剧了不信任和新矛盾,甚至达到形同水火的局面。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有效沟通。
对于家长而言,能够代表家长民主权利的家长委员会因为选举不合理、不透明、不科学成为了收钱委员会,成为部分学校违规甚至违法的挡箭牌、利益代言人,失去权威性,进而让家长委员会本来代表家长和学生参与监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能弱化,成为新矛盾。
教育的本质是学校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教知,家长言传身教家风家训=育识。智者知,识者智。
而实际上,在教师与家长沟通上需要真诚和技巧,首先不能抗拒投诉,要尊重客观事实,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师德要经得起推敲(不能收礼、有偿补课、暴力学生等)且要由格局(新闻报道的教师因沟通问题导致暴力和孤立孩子的伤害事件也屡见报端),毕竟孩子在教师班级里,家长沟通存在不平等的基本条件,甚至很多时候双方找不到边界感。
而如何有效沟通,是一本科学。
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符合《义务教育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家校合作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所以家校积极沟通,成为合作共同体极为重要。只有真诚沟通,增进了解和信任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这就需要学校建立积极向上、公平公正的家长委员会,畅通校内投诉渠道(如校长接待日),公开透明校务及民主测评,减少不解和猜疑,加强教师法治与师德教育,建立完善的投诉风险评估机制(不能无限责任制),办好家长学校课堂,引导家长合理诉求并积极沟通(可以由第三方介入调解)。
对于恶意投诉者歪曲事实的家长,学校应勇敢诉诸法律,合理捍卫学校和教师的权益,对于合理的诉求也应该积极解决,将投诉变为建设性意见,促进开放办学,接受各方监督,倾听各方对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合理建议或意见,以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一句话,良好的家校关系更有助于更好的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