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菜 味蕾上永恒的清香
文 陶凯龙
又是一年春草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迎面桃花竞相开放,清风中带着几丝泥土的芳香,在曼妙的此情此景中,邀约知己亲朋流连在山水之间,绝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我来自于自然,有一天也要回归于自然,将自然与自己的身体相融合,就像作家所说如同肌肤相亲了远方的故土,升华了灵魂,洗涤一颗澄澈的心灵。
在野外,那群山中一抹抹绿,伴着潺潺流水,润着这方水土,如同远方的故乡,在印象中一点点清晰。
曾经在若干年前,也是在这样的季节,在另外的一个地方,一个孩童骑在耕牛的脊背上,唱着山歌,手中挥动着细细的柳条,穿行在田间小路之间,路边各种知名或者不知名的草和菜如地毯般铺在哪里,一望无际。
在春天里,刚刚生长出来的野菜,是这片土地赠与的丰衣足食。野菜是非人工种植的自然蔬菜,采集天地之灵气,吸取日月之精华,是大自然的宝藏之一。野菜纯净的品质,是大自然的美妙馈赠,也是人与自然相生相伴的一大见证。
很多野菜在中国古代的药书都记载具有药用价值,俗话说“偏方治大病”,野菜如果食用得当、对症,大多可视为偏方。比如,荠菜能清肝明目,可治疗肝炎、高血压等病;蒲公英可清热解毒,是糖尿病人的佳肴;苦菜可治疗黄疸等病;野苋菜可治痢疾、肠炎、膀胱结石等病;蕨菜益气养阴,可用于高热神昏、筋骨疼痛、小便不利等病。
马齿菜、婆婆丁、苦麻菜、水芹菜、苏子叶、刺嫩芽、小根蒜……
带上小铲刀,寻觅田间野外,探索一个个绿色的身影,能够在大自然拥抱春天,还能够把喜悦带回家。
用旧布缠绕刀片,沿着菜根下刀轻轻一旋,野菜便轻松收入囊中。小伙伴多的时候,大家互相攀比谁挖的野菜多,在自我炫耀中是一种天真本性的回归。 不过挖野菜也是一个技术活,不仅要把刀贴于根部,且用力适中,把握好深浅。当一棵棵野菜收入菜篮中,成就感和欣喜便刻在脸上。
不消多大的功夫,手中盛装的工具准是满满的,而这只是要吃野菜的第一步。
到了家,用缸里的山泉水浸润清洗后,就可以选择若干种吃法,常见的有直接生吃蘸酱,盛一碗大酱,就着刚出锅小米饭,外加蒸熟的鸡蛋辣椒酱,配合一些葱叶,是不是能让人食欲大开呢?
还有的是将有些野菜经过水焯,加鸡蛋或者瘦肉炖炒,也是十足的美味。有的人家野菜采的多就加上食用盐腌制或者放在日头下晒,直至完全成为菜干,待一段时间用水泡发后再加工制作。
不论如何让食用,那停留在味蕾舌尖上的清香却是实实在在的。
春季是大多数野菜生长旺盛的季节,漫山遍野的野菜在我的故乡,那个小山村并不是宝贝,每次人们上山务农或者赶集串门,在路边就能唾手可得成为餐桌上的菜肴。而父辈讲,在当年的自然灾害岁月里,不起眼的野菜可挽救了不少乡亲们的生命,如今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是不能忘本。
转眼间我离开家乡已经十余载,曾经的经历变成了遥远的回忆。
在春天里,我也总会携带家人到都市的边缘,那些经过人工修饰的林带或者野外挖野菜,可那仅仅是一种追寻过去回忆的方式,即便真正吃到口中,味道恐怕也早已经不及当年,毕竟在汽车尾气和工业粉尘的包围下,岂能找到绝对的清新自然绿色有机食物?
不过,我仍然怀念着那些挖野菜的日子,有母亲轻声的呼唤,在夕阳下,骑在耕牛脊背上的孩童唱着那动人的歌谣,渐渐与山水、炊烟、乡村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