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学季的舆情风险提醒
文 齐宗峰
疫情政策刚刚调整后,@绿岛舆情 曾针对春季开学季舆情风险做过一次提示。秋季开学又是新生入学季,既有大中小学各自的特性工作,也有共性的工作,与春季开学有较大区别,诸多方面的风险因素仍需关注。
一 入学季高发舆情
秋季学期,是大中小学各级新生人生旅程新阶段的开始,在满怀喜悦和憧憬下,最主要的是平稳过渡,顺利步入正轨,各级都在努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但仍难免会有不尽人意之处,如超市物价过高商品过期变质、迎新条幅标语指引牌错别字、“强制”办理校园卡电话卡等现象均较常见,吐槽舆论时有发生,但从舆论负面影响和敏感程度而言,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收费问题
开学季,各级各类学校都涉及到收费的问题,少则千八百多则好几万,在地区、家庭经济水平不均衡的情况下,同一收费标准给不同情况的家庭带来的压力也不相同,尽管对于教育的投入家长毫不吝啬,但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也很容易引发质疑。前不久,广东东莞一所中学向家长收校服费4千余元,称含30多件,可穿三年。中小学收费问题相关舆论,主要都是由学校代收的各类服装费、伙食费、保险费、订奶费、资料费等,涉嫌指定供应商、吃回扣、校企合作等腐败问题的质疑引发。大学收费问题相关舆论,则主要集中在住宿费、书本费、食堂贵等方面,都可能成为舆情的爆发点。
2.军训问题
军训不仅是大学的“入门课”,也是中学的“必修课”,是每年入学季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于军训的负面舆情务需高度重视。军训的时间安排上,一般在8、9月,恰是“秋老虎”季节,不仅有中暑晕厥,甚至有过猝死事件发生。近年来,随着聘请现役人员组织军训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高校选用本校退役大学生作为军训教官的做法越来越常见,这些退役在校生的军事素养已逐渐消减,素质参差不齐,随意打骂体罚、训练强度加码加量、教官强吻女生、向女生示爱表白等情况屡屡发生,去年8月,湖南一大学选用退役在校生,军训期间2名教官殴打学生受到处罚。
3.开放问题
受疫情影响,大学校园封闭了三年,出入难已成为一种常态,或者说是让一些学校形成了依赖。今年上半年,网络信息中反映大学校园出入难的舆论屡见不鲜,高考后考生和家长访校需求量增大,广东一些高校有条件开放,催生了付费带逛校园的乱象,广东省教育厅对此作出回应,一度登上热搜。今年的入学季,大学校园能不能像三年以前那样开放、自由,是很多新生和家长关注的问题,新生和家长的心理预期与学校管理制度的不符极易出现矛盾,引发舆情。
二 舆情建议
1.高度重视,严谨务实
各级领导对舆情的重视是防范负面舆情的有力前提,平时的工作中可见,各级学校的舆情管理部门或负有相应职责的人员,对负面舆情的影响和危害重视程度较高,反复向上级汇报,提出建议,但有时领导重视不足,错过舆情处置最佳时机,往往这种时机都是转瞬即逝,导致小问题引发大舆情,再去善后补救。入学季,工作头绪多,可能引发负面舆情的风险点多、涉及面广,小到一条微信群通知,大到迎新活动,“清华热列欢迎”的迎新条幅已成为网络热梗,因此,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对遏止负面舆情,作用非同小可。
2.强化职责,发挥作用
多数学校的组织结构中,并未设置单独的舆情管理部门,多是作为宣传部门的一项职责,这就大大削弱了舆情工作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从而在处置舆情事件中就会出现主导性不强、影响力不足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主管部门和人员的权限不够大的问题。舆情事件可能涉及学校的行政、后勤、学生工作等各个部门,在处置过程中往往需要宣传部门跨部门去调配人员配合相关工作,而涉事部门人员则认为舆情工作是宣传部门的职责,与己无关,即便配合也会表现出较强的惰性,甚至不配合宣传部门的工作,对处置舆情造成极大障碍,因此,在不断强化全员舆情思维的同时,也要给予相应部门和相应人员必要的调配权、管理权,保障舆情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3.特事特办,体现温情
今年秋季开学前夕,极端天气频发,华北、东北和华南地区遭遇罕见洪涝灾害,多所高校相继发声“受灾学生可向学校申请补助”“新生、老生均可申领”,展现了携手前行共渡难关的情怀,随后各省高校也相继出台类似方案措施,感动了广大网友以及学生和家长。入学期间,不排除个别学生出现无法按时报到、相关材料丢失、退档退学、不服从调配等特殊情况的可能,对此类问题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式,妥善处理,避免盲目随意,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4.有效监管,防止发酵
从工作实践可知,很多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是可以降低甚至是避免的,最主要的就是舆情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性是通过主动的行为对舆情进行有意义的干预,监测到舆情隐患未作反应或反应迟钝、简单分析或不知道如何分析找不到关键因素、处置不利或处置错误甚至引发次生舆情,都不是有效的,对舆情的发酵蔓延起不到扼制作用。舆情管理工作是对舆情发生发酵全过程的跟踪,有效的监测和分析,能够在舆情苗头期作出应对,避免舆情出现,而在舆情已经出现和蔓延期,有效的处置则能够降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强化有效性意识,尽可能地防止负面舆论的滋生和发酵。来源(沈阳城市学院·绿岛舆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