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呼唤崇高
——漫评李福林《辽东才子刘春烺》
文 刘亚明
【摘要】
在盘锦及辽海地区,说起本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诸如李龙石、刘春烺、张作霖、张学良等,人们一般大都是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但是这个人究竟怎么样,当时他在本域做过什么,有什么功绩和影响等问题,一时恐怕难以说准确说清楚。一百多年前,辽东才子刘春烺在治理辽河、平乱安民、创办学堂、研究军事乃至制作无烟火药、撰写《炮学》等方面表现出色,知名度颇高,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也为越来越多专家学者所认可。盘锦市政协原办公室副主任、地域学者李福林满怀崇敬,秉持理性公心,凭借十多年对刘春烺的专门研究、辛勤走访和材料积累,追溯近代辽海地区一段真实详尽的历史,捧献出《辽东才子刘春烺》这部内容丰赡厚实的煌煌巨著,全面展示了刘春烺的人生轨迹、渊博学识和文史著作,给刘春烺以恰如其分的生活记载和历史定位。
【正文】
历史是一面旗帜。
早在20世纪30年代“辽海”一词,就已经进入中国东北地方史学者的视野。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辽海”之名所积淀的文化考证成果和学术影响力,促进了学界对“辽海”及“辽海文化”的思考。目前,“辽海文化”冠名辽宁地域文化的认同度愈来愈高,对辽海文化特征的总结和凝练成为当下辽海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李福林以“盘锦文史资料”的形式出版了此书,对于丰富和完善盘锦及辽海地区地域文化,填补文史研究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脉百年历史,延续文化香火
香火的问题,从来都是根的情愫。追本溯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政治与经济等诸多动因,还需要有文化的支撑与助推;而文化使命感、责任感和精神传承的自觉意识,常常反映在文化的积累与运用方面,绝对不是几句话或几篇文章所能解析的。李福林在这部传记“引子”中起笔说:“大清年间,人们常把新民、广宁、辽阳、海城等地称为辽海地区。这里处在辽河中下游,是辽东湾北部的近海冲击平原,更是上苍赐予人们的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首先概括了辽海地区的名称起源时间和范围,这样的时间定位和地理划分,为这部传记内容的扩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首先,这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部力作。通过对刘春烺的书写,回顾盘锦及辽海地区百年历史风云,寻找这一地区的精神指向,丰厚了地方文化建设内容。正如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毕宝魁在序言中所说:“刘春烺是清末辽海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对辽海乃至于东北近代史都有重要影响,是值得认真挖掘和研究的地方历史文化名人。”翻阅辽海近代史,刘春烺与房毓琛、荣文达并称“辽东三家”,他们在地方文化当中所处地位和角色都十分重要。李福林专门围绕刘春烺撰写,主要因为他与“辽东三家”当中的刘春烺最熟悉,“2003年7月,七十多岁的刘玉铮(原名刘振荣)老人从阜新来盘锦市政协,希望弘扬宣传他的祖父刘春烺”“大名鼎鼎的辽东才子刘春烺竟是我的同乡。我的家乡是盘山县高升镇后屯村(旧名后王回窝棚),与刘春烺的故居齐家窝棚一东一西相距只有八华里。”(《后记》)事实上,写刘春烺的传记,并不止于其个人的生平与活动,除了《引子》《年谱》《后记》,全书一共十九章,每一章又有不同的小标题,说明与刘春烺相关的事情,比如某一时期的重要活动、地理风俗、乡土文化等。盘锦及辽海地方文化建设是多方面的,但李福林以刘春烺传记涵盖了这一地域百年历史,在我们面前香火一样袅袅缭绕,为辽海地区文建设化提供了重要文本。
其次,助推了辽海地区文化的衔接与融合。当下,学界对“辽海”一词的内涵从不同角度探讨,使其在分歧和争论中逐步完善,特别是关于“辽海”地域范围的认知,基本趋向共识。而在民间,尽管人们知晓辽海文化历史,但对区域文化的融合重视不够。还有,盘锦地处辽河下游、濒临渤海,是一片退海之地,历史建制更换频繁,建市相对较晚,可供直接佐证历史的文化古迹和实物相对较少,文化底蕴不够丰厚,由此也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这片土地过往时光的追溯,影响了人们对盘锦及辽海地区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化抢救、挖掘与整理,这也是盘锦及辽海地区文化一直以来还没有形成应有气候的原因所在。然而,这部传记率先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以省市县所辖区域确定地域文化的模式,从狭隘的行政区划扩展成更大的范围和区域。如此超乎了盘锦的地界,在更大的范围放大着刘春烺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对盘锦及辽海地区文化发展脉络进行了阶段性梳理;另一方面对盘锦及辽海地区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做了珍贵记载和重新审视。台安县政协原主席、刘春烺六世孙刘彦明说:“此书记述的传主是近代的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水利学家,甚至兵器学家。其人、其事、其精神,都是民族之精粹,文化之精粹。”这样一位跨地区、跨行业的多才多艺人物,因为他的活动和影响,注定在盘锦及辽海地区的历史上,有其浓重的一笔。通过传记文学的人文精神传递,进一步深化了辽海地区的文化共识,填补了辽海地区文化的一段历史空白。
再次,为本域历史人物的挖掘开了一个好头。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出一大批社会精英,刘春烺正是清末那个时代辽海地区的社会精英,已经成为盘锦及辽海地区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物,值得我们仔细研究。这部传记刻画出一个富于人性、智慧、尊严和个性的才子形象,再现了刚刚隐去的近代岁月,澎湃着历史鲜活的生命。虽然刘春烺的文采、学识和对于社会等方面的卓越贡献,现代人也难以超越,但刘春烺的人格魅力不论在当代还是以后,都可以一直为我们所学习,而且这一可贵的人格魅力光环,必将继续照耀在辽海大地。治理辽河,迄今受益;平乱安民,智勇双全;创办学堂,惠及百姓,等等,刘春烺的诗文、思想,已经在更大的范围、更多的领域,被更多的专家学者所研究,所重视,所传播。以他为楷模,向他学习治学理念,学习如饥似渴地读书实现博学多才报效国家,学习关心百姓调查研究解决民生问题,学习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等等。传记,是历史的个人化。实事求是地讲,在过去盘锦乃至辽海地区撰写刘春烺这样的传记太少了,加上时间的推移,旧人旧事离当代人越来越远,越来越被淡忘。所以,当下需要有更多更好的传记写作者,需要挖掘更多更优秀的刘春烺式的人物。
《辽东才子刘春烺》百年历史整体线条清晰、记录周延,尤其是对刘春烺的命运转承、文学贡献和治理辽河等,描述得充分扎实,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于刘春烺的敬畏,以及哀其不幸、鸣其不平的朴素情感,简约而明朗地呈现了辽海地区百年历史及文化的香火,从而让传记有可触可感的温度。
辽东才子刘春烺画像
二、时光真实再现,镜鉴当下未来
为历史文化名人立传,以辽海故事树立一种让人仰望的精神高度,散播传记文学的教化作用,是这部传记的最大特点和写作目的所在。这部传记是一部编年史,主要是对刘春烺(1849年—1906年)从出生到辞世的主要经历,梳理出一段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发生在盘锦及辽海地区的文学史料。
时代呼唤优秀的作品来讲述从古至今的优秀“中国故事”,表现各个领域的“中国精神”,颂扬民族情怀、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从而提高全民族精神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这部传记生动鲜活、血肉丰满、可读性强,既有高度的审美意义,又有丰富的文献价值和历史观照,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传记文学的使命,必将散发出长久的艺术魅力。
一是,还原了当时真实的历史背景。传记主要以记述人物生平事迹为遵循,原真史实是传记作品的生命、基石与保障。看得出,该传记作者李福林对传主刘春烺的成长历程及其成就研究颇深,写出的刘春烺学习生活、为朝廷做事的历史环境、人物关系,都力求细数原委,努力追溯历史现场。比如,第一章《初闯关东》并没有直接写刘春烺,而是以《泪洒而去》《创业兴家》和《大脚女人》为分标题,写出刘春烺曾祖父刘秉义的家事及闯关东、娶妻生子过程,这样记录与刘春烺相关的历史,旨在详尽地描绘传主的生命本源,凸显事情发生历史背景和中华民族根脉文化;在第二章《聪颖少年》,才以《东阁出生》《初入蒙馆》《良师益友》为分标题写到刘春烺的出生、初入学道;直至最后的第十九章《抱卷归天》以《撰写<浚河策>》《带病绘河图》为分标题,书写刘春烺生命不息,为国为民不惜生命,日夜操劳的一幕。其中的人物生命轨迹清晰明朗,有时间的、人物的,还有地域的。从家庭血脉关系来看,由曾祖父刘秉义到祖父刘泰永、父亲刘福禄,再到刘春烺;从清朝皇帝更迭来看,从乾隆到道光、咸丰、同治,再到光绪皇帝;从刘春烺个人年谱来看,从1849年1月19日刘春烺出生,到1906年正月初六停止呼吸,刘春烺经历了私塾学习,再到广宁闾山、盛京学习及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参与辽河整治等等;从涉及地域来看,由河北省永平府丰润县胥各庄镇刘侉庄,到闯关东进入广宁城,再到盘蛇驿、南齐家窝棚,以及后来的奉天府、京城等。这样的叙述,将时光前移,还原当时历史状态,构成全书内容展开的大背景。
二是,突出了事情(事件)发生的主脉。传记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一类文学样式。作为人物挖掘推树和文化建设工程,这部传记同时还承担着精神指向、教育认知和审美作用,李福林在情节设计、故事安排、语言叙述、主题发挥等方面极为用心,用很多篇幅细写了当时社会现实,不仅还原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清代末期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态,更让传记主人公的个性思想与时代环境相融合,进而突出刘春烺性格的真实性、冲突性和时代性。比如,第三章《洪水成灾》描写涉水祭母过程中,恰赶洪峰来临,以此为下文第十五章《挑河治水》埋下伏笔,从经历洪水,与洪峰搏斗,到初治柳河,再到为刚刚赴任不久的盛京将军依克唐阿提供治河方案,推演出了治理辽河重大历史事件;当然,对刘春烺学识的渊博书中更有披露,在刘春烺入私塾求学深造多有表述,在第四章《闾山就读》的《茅塞顿开》,第六章《府学娇子》的《才子诗情》,第八章《患难真情》的《身陷囹圄》,第九章《壬午中举》的《结伴赴京城》《金榜题名》,第十章《屡进不第》的《科场失意》《东归赋诗》,第十二章《江南会友》的《怀古思贤》《游兰亭曲水流觞》《参观考察》,第十三章《木叶山庄》的《笔墨情怀》中,一些对联、诗文足以说明刘春烺的才气。刘春烺一身正气,亲自起草了《为请矜恤举人李澍龄禀》,联名具保;在新民厅衙重审邢宝元一案中,足智多谋,不但免去涉案人死罪,还成全了一对恩爱夫妻,留一段佳话;在八国联军进北京、沙俄乘机进犯东北的情况下,身为候补知县的刘春烺献出完稿的《炮学》一书,推进无烟制造火药,并促成文绅界与绿林界联盟,同仇敌忾,外御欺侮。这部传记甚至提及了与刘春烺有交集的张作霖,在第十七章《力推招抚》中以《张作霖办大团》一分题,专门叙述了张作霖发迹前的一段经历。如此,把与刘春烺相关的事情(事件)有条不紊地叙述出来。
三是,描述了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悠悠五千年,辽海大地涌现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刘春烺高风亮节,为后人立起一座伟岸丰碑,更在新时代成为辽海儿女坚定文化自信的又一源泉。这部传记生动再现了作为“辽东三才子”之首的刘春烺短暂却辉煌的一生,尤其是突破了对刘春烺仅限于诗人身份解读的窠臼,还原了其集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水利学家,甚至兵器学家于一身的本真。这样卓而不群的撰写,以其独特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容易为公众接受,对形象化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精髓、普及历史文化常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知道,因为传记写作的特殊性,描述的不可能是平凡的人物,也应该有传主复杂的、富于立体感的人生。作为李福林笔下的传主刘春烺,因为隔代与时间的久远,很多事情、很多故事情节都已失传,如果用文笔夸张、多有形容或虚构,恐怕失去人物的真实性;如果用公文或年鉴的文笔,势必又是单调而枯燥的。全书围绕刘春烺“升学就读”“人生姻缘”“赶考中举”“挑河治水”“平乱安民”“创办实学”等命运节点与轶事典故,反映一个磨炼心志的过程,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娓娓道来,生动展现这位清代著名学者、诗人孜孜以求的刻苦学习精神,以及学以致用、忧国忧民的主张与创作实绩。可想而知,作者李福林背后采访收集撰写所做的努力,正是这样的努力,我们看到的刘春烺才活灵活现,那就是,一方面刘春烺具有杰出大师的博大情怀,心系国家,关注民生,坚韧执着,充满大爱;另一方面又有普通百姓的淡泊心态,朴实勤俭,爽朗乐观,亲切和蔼,无拘无束。
四是,记录了辽海地区的一段文化往来。我们知道,要做好一部人物传记,尤其是做好一部历史文化名人的传记并不容易,即作者可能陷入前人浩如烟海的记录中而让写作成为传主生平资料的堆砌;同时,作者也可能因为缺乏权威准确的文史资料而让作品成为戏说乃至幻想文学。可以说,传记既非凭空杜撰,也不是照本宣科的枯燥记录,这种游走于虚实之间的恰当把握,体现并考验着作者的水平。然而,由于刘春烺英年早逝,正史中仅有寥寥数语的直接记载,李福林将之演绎成二十三万字的传记作品,着实在基于史实的合理想象上下了一番心血。可见他均以刘春烺作品为蓝本、为生发源,不仅尽力收集整理与刘春烺相关的史料,更对刘春烺存世的诗词、对联等作品进行了潜心钻研,使得书中所有文字变为合理场景。当然,了解传记人物思想性格及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历史文化。还如前文所述,李福林写出了刘春烺超越一般文人雅士的天赋和坚毅顽强,写出了这位才华横溢、辽海杰出的文化巨擘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展现了其思想光辉。该书以人物记录和作者评议并置的双重视角,不仅将传主刘春烺和作者李福林的双重内心世界同时呈现,且将焦点锁定在传记对文化视野的拓展上。尤值得一提的是,李福林基于人物生平合理推演,在书中特别安排了一系列诸如刘春烺与地域名人李龙石交往的情节,两人彼此性格相投,有共同的观点爱好,形成莫逆之交,而且因为各自儿女结成亲家。除了李龙石蒙冤入狱刘春烺联名具保,彼此在诗文书信往来方面也一直不断,相得益彰。
传记文学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部传记镜鉴当下未来的作用,不可小觑,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为后世之所用。
三、提升主题高度,开掘思想深度
翻阅盘锦及辽海地区历史,人们以传记形式撰写盘锦及辽海地区历史人物并不很多,而且大都属于零敲碎打,一般属于族谱式整理。曾在镇政府和市政协机关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李福林,接触、收集文史资料数十年,从事传记创作、研究也已十年有余,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有市政协文史部门的方方面面支持。他在《辽东才子刘春烺》成书前后,仍然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大量采访,精心构思,深入思考,在传记创作提升主题高度、开掘思想深度上,下了大量功夫,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在主题提炼上,因其文献性、传奇性、艺术性和跨学科性而独具魅力。这部传记的高度来自哪里?就来自刘春烺学识的渊博、品德,来自刘春烺伟岸的赤子之心。这部传记在传写体例上,对全局、局部及人物事迹点、线、面关系照应也很考究,是一部浓缩的史书。应该说,李福林在刘春烺的身上,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有理论研究,有重点评介。一是对刘春烺生平清晰的记录和梳理,在编年的时间断代中,调理简明清晰;二是不仅写出刘春烺的博学多才,而且写出他一生的贡献;三是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站在社会发展史、地域文化史的高度,来认识和评价刘春烺。从表象看,全书在写刘春烺个人,但这些也反映了辽海地区社会生活与时间的积淀,具有厚重的时代感。辽海地区在科举制度下获取功名的人员并不很多,刘春烺是其中的一个,况且“辽东三才子”的美誉刘春烺又属第一,治理辽河是刘春烺反映民意、清政府直接参与的辽河疏通抵御洪水泛滥的重要之举,深受辽海地区人民的欢迎,为解决辽河中下游水灾隐患保障人们财产安全和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辽海地区产生了重大作用与影响。当然,在那个时期,刘春烺的三纲五常有其局限性,但都被作者李福林有意避开了,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过程中,刘春烺所遵循的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价值对地域文化有借鉴的作用,对现代辽海依然有价值有意义,这些是具有辽海特色的价值,同时又具有普世意义。回眸刘春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刘春烺对内心理想与抱负的坚守,辽东才子究竟发展得怎样。1869年正月上旬刘春烺实地勘察沙岭、冷家及双台子潮沟等地,积劳成疾,抱病写下了《请赐筹费开通碱河呈文》,文字铿锵有力:“报国心殷,上下河干必欲穷其致溃之本。倘知而缄默,致令河防终溃,则误民生;因溃防而仍劳赈济,则并误国。计不揣冒昧,竟以管见所及,条呈宪鉴,伏维大帅采择,批示施行。”可以看出,刘春烺理想的实现,是用这种愈挫愈勇的斗志、用屡败屡战的精神来完成的,显示了刘春烺的高尚人格与精神风范。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由此征得当时奉天督府所辖相关部门急速执行,“总共拨给白银一万四千两,下令沿河各县厅火速征调民工,由刘春烺统领,要求务于七月中旬正式开工。”(引自第十五章《挑河治水》)
2.在内容取舍上,注重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心理效用和教育功能。在辽海地区,刘春烺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地域文化、地域精神的集中体现。我认为,李福林小心地考证,大胆地陈述,将社会氛围、士人之雅好与现实生活之抵牾,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不惜笔墨刻画了刘春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尽量把从史料、民间的有关评说和年谱、传主著作中获得的各种材料,叙述得形象可感。一是全书行文散淡洒脱,沉静的叙述里峰回路转,演绎了那一时期一代人的心史。李福林把对刘春烺史料的搜集耙梳与传记写作内在地结合起来,在互为参照中读其文、察其人、寻其踪,用严谨而生动的文笔,展现了刘春烺一生命运,塑造了刘春烺耿直秉正的性格和义薄云天的道德人格。二是依据史实,只截取人物的某一阶段的活动片断,旨在表现一定社会意义的主题。特别依据刘春烺是辽海地区历史文化名人这一史实,侧重文化影响方面的考量。这部传记还以大量篇幅充分表现刘春烺的各种经历,表现他的发奋自强,围绕涉及民生问题,想方设法,排除万难,直至为辽海地区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此深刻地说明,辽海地区文化刘春烺时期的不可或缺。三是书写刘春烺的成长,在于他一生始终如一的坚持。传记准确生动地把握刘春烺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进而深入细致地探究刘春烺的内心活动,作出合理的想象和描绘,使刘春烺这一形象的血肉丰盈起来。不用说,在刘春烺学习之初,旧思想无非是为了出人头地。随着其知识的逐渐渊博和接触到了各种实际问题,刘春烺慢慢看清了前进的道路,才有了明确的方向与规划。与此同时,这部传记通畅的文字,再配以丰富多彩的插图,不仅增加了该书的信息量,也增强了可读性、真实性和亲切感,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最佳阅视效果。
3.在人物刻画上,不但运用小说的笔法,而且还运用诗化笔法创造一个个真实优美的意境。好的文字,往往是反复琢磨出来的。韩愈也说: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为了做好要做的事,会自觉地将良好的习惯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和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从而融入创造性的工作之中。这部传记之所以打动人,还在于作者独特的优美多姿的文笔。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其笔墨功夫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李福林为了避免作品成为史料的堆砌与野史戏说,进行了相当细致的甄别与筛选,以此对刘春烺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充满情怀地写作。从李福林笔下刘春烺诗文风格和风骨上看,不难想象李福林本人也深受刘春烺的影响,以文学笔法演绎出这段故事。然而,刘春烺的形象饱满生动,光有琢磨之心是不够的,还得看有什么样的心灵走向。第十一章《商海弄潮》中的《巧治税吏》就像一个小品文,稍事改编也能成为一个相声或短剧,其中提到:“清朝末年,苛捐杂税明目繁多,作为纳税大户的烧锅首当其冲。明明按时缴纳国课,可暗地里税吏还吃拿卡要,以借为名,索要财物,商家苦不堪言。驻八角台的一个小税吏,仗恃姐夫是税捐局长,更是肆无忌惮胆大妄为。”这里,刘春烺巧施一计,“税吏三日之内还清借款,烧锅所欠税款从中如数扣除。”使得小税吏解职另用……这些精彩的记录、人物的栩栩如生与生动的场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将人物放入具体场景,或刻画,或烘染,使人物形象丰富饱满起来。毋庸置疑,书中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是作者通过想象创作的,是一种艺术的真实,符合传记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当时实际。此书文史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不失为一部好的传记作品,进而可以作为当代辽海地区乃至更大范畴文学艺术与史实整理工作所参考。
四、走进历史深处,修心培根筑魂
这部传记强烈表现了个人生活与时代不可须臾而分的关系,既让文化先贤深入寻常百姓,又使之成为与时光对话的辽海文化符号,对于辽海地区历史名人坎坷命运的反思表现为文化的理性。从某种角度上说,刘春烺的生命历程以及他在对辽海地区的影响,告诉人们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辽海地区文化可能在另一种形式的探索中走更加漫长的道路,这样的人物雕像身上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第一,以多元开放的创作态势表现刘春烺的雄才大略,目光深远,深谋远虑,再现了一代才子为寻求真理锲而不舍,为实现理想奋进不息的生命轨迹。这本人物传记的一大特色是完全的散文体,有的是一事一记,有的是一点一滴,有很多是生活的片断,也有的回忆刘春烺“从政”与人交往的故事。总之是不拘一格,写起来看似随意,读起来也显得非常轻松。特别是第八章之后详述了刘春烺一生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和思想精神,是刘春烺一生中最辉煌、最受人尊敬的时刻,为后世留下了无可磨灭的丰碑。包括刘春烺商业弄潮、江南会友、挑河治水、平乱安民、力推招抚、创办实学等人生经历,有不少利国利民的事情。就目录而言,全书的篇目标题和分标题全部采用四字之句,既是章节提纲挈领的概述,又是内容的凝炼和重点指向,可见传记作者国文功底的深厚和对刘春烺这个人物理解的透彻,足见李福林为此书所付出的心血,考虑推敲的周全。它将启示我们去思索: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哺育下,兼具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博学多才为民请命的、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刘春烺,内心深处固有的爱国爱民思想,揭示了中国历史上文人雅士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面前所应有的情怀,以及哲人般的睿智和典型中国才子的风骨及其人格力量,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结上去观照其精深博大的思想。李福林不仅写出了历史环境的真实,也写出了家庭社会环境对刘春烺成长与成功的影响,使我们感受到作为杰出人物刘春烺的成功,其个人因素固然是主因,但当时众多的支持者、合作者的推动、鼓励、顺乎民意也是必要的。这就大大增强了这部传记的真实感,获得了刘春烺嫡孙和有关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
第二,刘春烺算不得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家,却有着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有着一个政治家的谋略与胆识,这正是他能够在辽海地区有深刻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认为,就这部传记而言,一是史料的缺乏反而促成了李福林为刘春烺立传的多元开放的写法;二是恰当运用史料营造出复杂的故事情节,展现刘春烺的人生际遇与思想变迁;三是对人物形象的建构,不光有记录、再现,还有超越与升华。这部传记是辽海地区历史文化链条中的一个重要链环,是辽东才子文化报国的具体体现。刘春烺这位清末历史人物,一生只有59岁,只是中国和辽海地区历史长河的一瞬。这部传记不仅填补了辽海地区文化史记的遗缺,也是辽宁文化史整个链条中不可缺少的。这是对历史负责的一大善举,是一项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的艰苦创造和奉献。总体来讲,这部传记的感情色彩强烈,许多情节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和独白来展现,或由其他角色补叙。有时对史实叙述描写,有时直接与主人公对话,有时深入主人公内心,有时则直接抒发作者的感受,具有深度的思考。在《后记》中,李福林说:“历时十多个年头,即将付梓,我犹如完成了一次与春烺先生穿越时空的人生对话,如释负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翔实的史料性和生动的可读性,也起到了补史之缺、续史之无、祥史之略、纠史之错的作用,将其作为文史资料编撰出版必将丰富东北地区文史宝库,对地域文化和文史工作也是一份重要贡献。”
第三,这部传记既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部地域文明史。从表象上看,这部传记以传记或人学的目光,遵循刘春烺的生平脉络依次写来,表现刘春烺一生的言行事迹,透视刘春烺包括爱情婚姻家庭在内的多元生态,实际上描述了心灵的探求与时代命运的关联或抉择,更重要的是切入历史感受传主多姿多彩的人生,鲜活地映现时代变迁的历史,为世人提供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化世界,对于弘扬地域精神功莫大焉。这部传记从生活真实的硬壳中剥离,进入到辽海地域文明发展的真实境地,充满地域史学意义。当下传记写作潜伏重大危机,主要表现为:写法缺乏探索和创新,出现了一批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急就章式的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李福林潜心于刘春烺时期辽海地区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研究,在这部传记里,大量记录的都是刘春烺的生活细节,恰恰因为如此,将地域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地域文明的主流裹挟其中,撷取了那些既可靠而又生动的地域场景,增强了有关辽海地区文化的故事性和可读性。李福林在这部传记结尾写到:“辽海地区是于海退陆过程中诞生的一块年轻的土地,乳名是‘东北南大荒’。刘春烺是继第一代土地垦荒者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全面垦荒者群中的佼佼者。他以开拓者的姿态活跃于辽海地区数十年,留下了那代人所能留下的精神、品格、才干和功德,并以此激励、引导着其后一代又一代的继任垦荒者改变家乡的面貌。”如此,对于地域精神的简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对辽海地区地域文化的一种整体性反思。由此,提示我们用更多理性来抉择下一个世纪的路。这种精神的对话,正是时代传记写作所追求的史诗境界。
有人说,传记是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话语,人物个性与人性内涵是创作重点。这部传记中,闪动着鲜活的人物身影,以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忧患和惊喜同在,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辽宁才子刘春烺》作者 李福林
结语
盛世修志。
著书为文之苦,历史多有记载。对于李福林来说,传记是自主选题,虽然没有强制性,但是他自我加压。时光再次向历史文化名人致敬——这部传记所达到的成就,就题材、内容开拓的深度与广度,展现辽海儿女鲜活的身影、人的魅力与人的特质,以及艺术形式、艺术方法等方面无疑远远超过了写作预期。其一,为历史文化名人立传,撰写近代历史人物,对于盘锦文史工作者和文学艺术家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其二,辽海地区文化有着辉煌历史与成就,而刘春烺就是辽海地区的一代风流、佼佼代表,他的治学才华、品德官声、历史功绩,应该永记;其三,历史是客观的,但是历史资料有不可再造性,要有挽救性、抢救性的整理挖掘;其四,传记是一种始终在进行中的、永远不会终结的生活。必须肯定的是:刘春烺是辽海地区的骄傲,如果说刘春烺时期创造了辽海地区历史上一个文化的高峰,那么地域文化是自古以来承先启后的集大成者。
许多史料,乃至珍贵的文字、回忆稍纵即逝,失而不可再得。为历史人物树碑立传,传记文学呼唤崇高。一卷《辽东才子刘春烺》在手,书香潽溢,字里行间饱蕴着传记作者李福林先生立志传承与弘扬盘锦及辽海地区优秀文化的思想。面对这部传记,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辽东才子刘春烺就站立在我们的面前。相信,这部传记的价值和功绩,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迸发出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被后人所推崇。可以这样说,这部历史人物传记,对于盘锦及辽海地区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刘亚明,辽宁省盘锦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6年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国西柏坡散文节红色散文征文大奖赛二等奖等奖项若干。出版诗集《仰望的思绪》,文集《淡去的岁月》《明心雅鉴》《芦花诗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