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清风岭那些事儿
文 陶凯龙
知道清风岭,是看到电视剧《中国地》才留下深刻的印象,模糊的知道在东北漫长的抗战历史中,有这样一段传奇悲壮的历史。
对于喜欢研究东北抗日战争历史的我来说,去辽宁朝阳的清风岭一探究竟是我很长时间的夙愿,好在有一位大哥邀约,趁着十一长假的时间踏上那片热土。
清风岭位于辽宁朝阳县长在营子乡境内,距离朝阳市区能够有65公里,遗憾的是当地乡路路况虽然不错,但是没有详细的指路标,让外地人很难找寻,询问当地的百姓,大多不知道被称为中国地的清风岭王老凿沟。
辽西地区的山不似泰山雄伟,但多数石砬子依靠着山林,倒是隐蔽的好去处。
蜿蜒的乡路不是闪过乡村的住宅,庄稼地里的玉米已经收割,远处山上有红色的枫叶掩映在落叶的白杨之间,倒是不失一番景色。
电视剧《中国地》主人公叫赵老嘎,但是历史资料显示名为王老凿的当地庄户人家才是创造这段传奇的人,而且真实的历史并非像影视剧演绎的那样精彩悲壮: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先后占领东三省,而在此期间,真正给关东军造成巨大损失的正规军军事战斗并不多,而民众组织的自卫团、义勇军以及山林队、土匪等武装力量也收效甚微,并没有打动预期的效果。
王老凿本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其家世世代代居住在韩杖子村。王老凿兄弟四人,他是长门长子。由于他性情暴烈,办事“死凿”,人送绰号“王老凿”。王老凿中等个儿,偏瘦,腰板溜直,喜欢穿一身蓝土布裤褂,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腰间经常挎着一支带木壳的手枪。“九一八”后,已经58岁的王老凿带领本家人抗日。1932年6月,一股日寇侵入朝阳县南部,遭到了王震、赵清泉领导的民众抗日武装的袭击,被击毙23人,剩下的8名日寇在向锦西溃逃途中,又遭到王老凿率领的民众抗日武装的袭击,当场被击毙2人。1933年3月,日军侵占了当时的热河省之后,王老凿率领抗日武装退守到石明信沟内,闭山自守,安土不出,采取了一种特殊形式进行反满抗日:从不主动出击日伪军警,但坚决拒绝日伪的反动统治,日伪当局的法律在石明信沟一律无效。日伪军警来讨伐时,来得少便兵戎相见;来得多便退守山林,以避敌锋,敌退我回。
王老凿带领百余户民众与日伪统治者顽强奋战了14年,使石明信沟成为东北沦陷后惟一一块未被日军占领的“中国地”。
而这里需要有情况交代,当时占领朝阳县的关东军不过几十人,而长期驻站的军兵不过数人,却有一群本来是中国人的伪军和警察帮助统治该地区。这也成为抗日战争期间整个中国一个奇怪的景象,通常是几十个或者几个日军官兵就能够占领一座县城,而且这些侵略者在一些数量很多的汉奸维持下能够轻松统治。
王老凿所在的清风岭地区并不是战略交通要地,而且不盛产矿产资源,所以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讲,日军绝对没有必要动用大量的正规武装部队进行清剿,而且王老凿所带领的人员并不多,武器装备也处于劣势,更主要的是王老凿不主动袭击当地驻军,对日军够不上严重的威胁。
所以,这也是王老凿能够坚持14年之久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整个东北地区,按照当时的情况,朝阳地区属于贫瘠的没有特别开发价值的地区,这里面不仅仅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原因,主要的是日军在整个侵华战场拉的战线过长,没有太多的兵力投入。
所以,铸就了这一段传奇历史。
遗憾的是,在今天的清风岭,难以寻觅王老凿当年生活的痕迹和文物,没有留下相当数量当年的民居、军事用品和影像资料等有价值的证据。只有当地一些文史资料有模糊的记载,并没有更多的直接证据可以说明问题,这也是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官方不重视文物保护和搜集,民间更没有这种意识,长久下来就形成今天的局面。
而整个景区也比较萧条,游客很少,软硬件配套设施没有跟上,这里面需要构建文化和加快旅游开发项目的建设。
因电视剧《中国地》搭建的影视基地本来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景区在影视基地建立了财神像、念佛堂和饭店停车场等设施,与之完全不相匹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急功近利和文化知识的匮乏!
影视基地一些民居建筑其实完全可以修缮的更好,可以从民间征集更多的当年历史文物,建立一个辽西或者朝阳民众抗日战争纪念馆,配以按照原貌复原当年侵华日军设立的伪政府、兵营、监狱等设施,不仅仅可以当做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可以作为影视基地专门拍摄东北题材的抗战剧,因为这里有山有水,在冬季的时候白皑皑的雪景,特殊的地理条件完全可以换另外的思路。
清风岭因王老凿而名,但我希望今天因我们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