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子华
昨天上午,我怀着对画家和作家两位身边好友无比尊崇的心理,也有意洽谈彼此间进一步合作的空间,有意让两位大师见面。小聚当豪饮,别具未来心。朋友间的友谊,可深可续。莫把酒,亦言欢。图未来,当自强。
说到画家潘国刚,其实他就是我在盘锦的一位河南老乡,也曾共事于盘锦河南商会。那时,他是盘锦河南商会的秘书长,我是盘锦河南商会的办公室主任。共事于盘锦河南商会之前,因为我俩是河南老乡的缘故,也因为彼此又都是退役军人的缘故,有过结识,有过交往。后来,随着我俩在盘锦河南商会一起共事,彼此间有了更深的了解。
说到潘国刚老师,除了他现在被各大媒体冠以各种头衔,诸如:著名画家、华夏福马第一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画创作研究院创作室主任、北京当代中国书画研究理事、北京世纪福马祥云书画院院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秘书长等,他这些因画马而得来的荣誉,姑且不论。咱就说一说,潘国刚老师的日常,他平素生活中非常“忍让、坚韧、为善、吃苦、腼腆、朴素”。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把画马的素材,与人文的理念相结合。他把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大自然的美相结合。他画马有三境界:一是缘马而画,二是画马忘我,三是与马融通。潘国刚老师,自幼在河南开封的一个偏僻农村长大,当时他所生活的生产队,有一次“分马抓阄”,他就为自家抓得了“头筹”——当时生产队唯一的一匹骏马。全家人非常高兴,夸赞他有福气,与马有缘。
从此,潘老师幼小的心灵就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一次,他由于太过喜欢自家的马,看着入了迷,就试着把马画了出来。碰巧,这一幕让他的父母看到,直夸赞马画得非常好。自此,潘国刚老师就喜欢上了画作,画山水,画人物,尤喜画马。早年考入河南大学美术系,后又参军入伍。军旅生活期间,他就利用部队担任文书出板报的机会,锻炼画作,领悟画马,笔耕不辍,并多次赴蒙古大草原实地写生,大量积淀了画马的素材和韵涵。龙马飞天起,马我两相忘。潘国刚老师,他画马,悟马,是地地道道的梦马人。其作品《马上有福》、《福在眼前》、《龙马送福》、《四季财马》等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蓟马草原有雄风,多少画马在梦中。谁言征程多岐路,一路追梦方成功。真心祝愿我的朋友潘国刚老师,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精品越来越多,知名度越来越高。相信,艺术的魅力无穷,相信艺术的力量无限。
说到另一位好朋友,作家陶凯龙,与我认识的时间虽然没有潘国刚老师长,但同为退役军人的出身,同有写作和做公益教育的喜好, 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让我俩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自己自幼和从军期间,都十分爱好写作和发表一些文章的缘故,自己心中当然也为能够有机会结识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作家,而感到由衷的荣幸。
回想认识作家陶凯龙,还是在狼班长教育文化咨询公司经由江小龙总经理的介绍,在一次筹划宣传画册的研讨会上认识的。
后来,在一些公益活动和对外洽谈业务时,从慢慢认知,到加深了解,到如今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曾送我一本他的著作——《那年那月乡村纪事》(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此书,厚厚的,370多页,不知凝聚了作家陶凯龙多少心血。在我看来,他显得是那样的高洁,那样的让人心生崇敬。再细细读来,那一页页浓郁的东北风情,那一帧帧让人熟悉的纯朴之风扑面而来。每读一次,就会拉近与东北生活的现实的距离一次,就会在自己心扉上被猛烈地撞击一次,仿佛一下子穿越了几十年的时光,让我这个关内人也体会到了关外生活的童年时光。
粘豆包、大豆腐、杀猪菜、酸菜炖粉条,这哪一样也都是东北的特色。是啊,关内的童年与东北的童年虽有些差异,但童心都是一样的。都是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都曾在孩子堆中扔过布袋,踢过毽子。重拾那年那月的乡村趣事,自是一番美美的回忆与难忘。熟悉的味道,袅袅不绝,绕梁三匝,相信这种幸福的感觉,尽是每一位有幸读到《那年那月乡村纪事》的感悟。
后来,慢慢地了解到,生活中看似普普通通的朋友——作家陶凯龙,其实他也是有很多光环和头衔,诸如: 青年作家 、危机公关专家学者、高级社会工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工商管理师、网络舆情管理研究员、资深媒体人、中国地方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中华环保联合会会员、中国金牌绿色厨艺大使、抗战史和民俗学会会员、老兵回家故事馆联合发起人 、黑嘴鸥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国公益在线金源爱心工作站站长、郭明义爱心团队福全团队名誉团长、 第三、四、五、六届中国公益春晚总文案,等等。
目前,他还担任着盘锦多所学校策划及校报刊、互联网宣传工作,他凭借着一腔热情,一股对中小学生教育负责的精神,去做。从做中体悟,从学中完善,是作家陶凯龙的高洁品性。
同样,既是好朋友,也无论他有多么让人艳羡的荣耀,而实实在的生活中,他也同样无比谦逊、平素、近人,又不乏奋斗不息的有为有志。与他相处,总有一种让人可亲可敬的感觉。每次和他小聚,他都非常简朴。有一次,我和作家陶凯龙谈到文创产品如何形成产业化时,就有意谈到了我的另一个好友——画家潘国刚。于是,就有了个特殊想法——一个有意把两位大师撮合在一起相互认识的想法——从而如果有可能,还可以谈一下有关文创产品产业方面合作的问题,看一看他们彼此间能不能碰撞出某些事业上更进一步精进的火花。
未来皆可期,坦诚相谈间。言中知趣事,把酒展未来。我们从四十岁,到五十岁,再到六十岁,人生匆匆,恍然半生,珍惜相识,珍惜缘分,珍惜未来。
大师与大师的碰撞,就是文化与文化的交融,就是新的思想与新的理念升华,就是对青少年一代另一层面教育的汇融。文创汇融,文化汇融,福马汇融,产品汇融,事业汇融。纵然融合创业的过程,实实在在的推行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有努力,只要一直向前,即便由于各方面条件或其它意想不到情况阻碍,也许会有诸多不如意。但至少,我们也可以成为可以倾心而谈的挚友。
但愿,我们的很多想法,如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产业化的资金介入,可以形成产业链的企业投入,可以招徕一些有实力人士的加持。人生路漫漫,一直勇向前。且行且珍惜,就等在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