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如何走出一个时代的教育困惑

640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的话题是如何走出一个时代的教育困惑,我每次参加会议都有一个困惑,每次参加会议的都是老师、教育工作者,按理说教育工作者是最守时的,可每次论坛都“拖堂”。最近我们谈论课间十分钟消失,一方面老师、学校怕安全责任,采取推责式管理,因此干脆取消课间10分钟,不让孩子走出教室,不让走到楼下去。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很多老师拖堂,本来课间10分钟,老师拖堂2分钟或者3分钟,剩下7分钟,甚至6分钟,孩子们想想,干脆不出去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教育问题在哪里,我们都有方案,但是我们都不落实,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困惑。解决这些问题,我想简单讲三个方面,引起大家一些思考:


第一,我们当前教育的困惑;


第二,教育改革的困惑;


第三,我们怎样走出困惑。


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走出困惑,大家都很困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困惑就不走出来,今天我们开这个会,也是面对基础教育的问题。


一、我们当前教育的困惑


普及化时代的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之困


首先看整个中国的基础教育,我们已经实现了各级各类的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巩固率是95.5%,初一初二的辍学还是很严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9.6%,其实我们已经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这么焦虑?是因为我们已经走进了普及化时代,但是我们的观念还在精英化教育时代。


每年高考的时候,我都要接受记者采访,我很奇怪,为什么总被问1977年恢复高考。我们恢复高考制度多少年了?那个时候高考的升学率是多少?而现在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结果我们全体社会所有观念还停留在80年代、90年代的大学。我们2023年的大学毕业生是1076万,结果我们还以90年代的大学生来评价今天大学生的就业。我们整个时代发展了,但是观念还是这么落后。


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焦虑的问题,因为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怎样才能让所有的教育资源都优质?


新时代教育的使命:扩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很多老师、校长张口就来,我们要扩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请问什么是教育公平?什么是教育质量?是不是我们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教育公平,高分学生考进好大学是不是公平。如果这样的话,那些薄弱地区的孩子怎么办?如果说高考是公平的,很多人认为高考制度现在没办法撼动,请问一个来自偏远地区的孩子在本省范围内进行高考的时候,跟城市孩子一起竞争,公平吗?我们在2010年之前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农村孩子高考分数平均比城市孩子低40分,虽然我们推行了国家扶贫专项招生计划,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解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的问题,这个问题到现在一直困惑着我们。


功利教育视角的教育公平观、教育质量观


近年来教育资源在不断发展,包括高等教育资源,高等学校2700所,我们却把教育当成分层的工具,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中考之后普职分流,普职分流是对的,但是为什么变成普职分层,因为地方政府既办职业教育又办普通教育,结果各种政策歧视职业教育。我们在发展高等教育的时候,本来说每个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结果搞985、211、搞“双一流”,成功地把大学分为三六九等。今天我们反对第一学历歧视,请问第一学历歧视是怎么来的?如果没有985、211,用人单位还会非用985、211毕业生吗?


摆脱教育焦虑与内卷:建立适应普及化时代的新公平观、新质量观


因此从根本上,是我们整个价值理念还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没有建立起面向人人的教育观。现在是唯分数、唯升学,大家都考虑我们怎么样考出高的分数,进入好的学校,而且这个问题已经蔓延到高等教育,今天我们是大学“高四化”,考研“高考化”,请问未来怎么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由此导致我们整个学历内卷、教育焦虑,也导致教育非常困惑。

二、教育改革的困惑


教育改革内容


针对这些教育的问题,其实我们在推进教育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其中的核心是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政府部门不能既是管理者,又是办学者,又是评价者,由此导致管办评一体化。我们在推行管办评分离改革之后,强调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其核心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能够自主办学,激发学校的办学合力,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转变政府管理学校的模式。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整个教育行政化的问题。


 第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一个学校要实行现代治理,才能真正地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家办学,才能保证学生的权利、老师的权利。我们要求学校有章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参与、民主监督。在学校内部要行政权、教育权分离,行政权不能掌控教育权、学术权,要尊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主权。这才能回归教育本身,让学校是学校,让老师是老师。


第三,教育评价综合改革。


2020年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方案,我们要破五唯,破唯分数、唯升学等单一的评价,变成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因此,整个改革的设计都很好,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了行政化问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解决了现代治理问题,评价改革解决了教育生态的问题。


教育改革困惑:教育改革悖论与怪圈


遗憾的是,我们的改革遭遇巨大的阻力,陷入了怪圈,陷入了悖论。我们发现我们的改革方案设计得非常好,每次改革方案出来之后,都有很多亮点,觉得教育改革的春天到了,结果我们还是困在冬天之中。


教育改革的阻力与挑战


  第一,教育改革悖论:由行政部门推进放权给学校的改革


我们推进去行政化的改革,恰恰是行政主导,我们要求行政部门放权,结果行政部门主导放权,请问他们能放权吗?这就是一个大的问题,我想放权就给你,我不放权就不放权。


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政策,包括今天讲的教师减负,请问各位老师,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吗?2019年是教师减负年,出台了教师减负20条,结果现在很多老师仍在抱怨,现在有30%的时间用在教学就不错了,70%的时间用在非教学事务、行政事务。为什么减不轻?因为我们对老师的考核评价是行政管理、行政评价。甚至现在全国有2/3的教育局局长都是来自乡镇的镇长或者局委办的主任,他们就把行政管理的一套直接用于管理教育、学校。


前段时间,一个地方教育局局长跟我说,他当局长之后,当地的交管局找他说管理学生戴头盔的问题。调查发现,当地至少有60%的孩子坐父母的摩托车或者电动车上学不戴头盔。这个事情交警管起来很难,所以需要学校管。这位局长回应道,我们学校有教育职责,你们可以把有关的安全事项发给我,我们进行宣传教育。但是头盔戴不戴,是你们交警部门的职能。这位教育局长是懂教育的,知道学校该干什么,但有的教育局领导、校长马上说我们来管,因此要求学生戴头盔进校园,还要检查是否戴头盔。如果各种各样的任务全部下派到学校里面来,那么学校还是学校吗?原因是我们是行政为主导,学校变成了一个行政部门,而不是作为一个教育部门。


今天我们都在讨论教师的非教学负担很重,但是我们没有切实落实减负措施。如果上面下派任务,请问校长和老师可以拒绝这种任务吗?拒绝之后,对不起,考核、评价不合格。不仅不能拒绝还要非常欢迎地说,谢谢您给我任务,我一定完成,而且完成之后第一时间汇报。这是很大的悖论。


第二,中考改革、高考改革真的改了吗?呼唤改革与反对改革并存,知易行难。


孩子的负担沉重,内卷现象严重,一定要改革中考制度、高考制度,一定要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但是真正谈到改革的时候,真正要打破单一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时候,我们又说了不能改革,这个制度是最不坏的制度,我们就是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谈了多年的高考改革、中考改革,最后都遭到了这个阻力。有人说把自主权交给大学还得了,一定是人情交易,一定会出现腐败,因此一定不能给大学自主权,一定要用分数为依据招生,一定要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大学招生制度,这样的话我们怎么样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破除“唯分数、唯升学”说得很好,但是落在实处的时候,一个个逻辑推不下去。不赋予学校自主权,就没有办法建立多元评价,无法建立多元评价,就没有办法鼓励基础教育个性化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现在的舆论中,一方面在喊改革,一方面我们又走在改革的反面。


当前我们的改革陷入了“知易行难”的困境,我们都知道要改,但行动很艰难,这是必须要突破的。怎么突破?

640 (1)

三、如何走出教育困惑


·依法治教


第一,坚持法律底线和教育底线。完善教育法律体系,依法治教而不是以舆情治校。


法律底线是所有学校依法办学,依法办学非常重要,是不是真的做到依法办学是尤为关键的问题。国家已经完善了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我们有《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高等教育法》,现在还在制定《学前教育法》,有人说还要制定《高中教育法》。我们制定了很多法律,但是是不是真正保障了法律的落实呢?比如最近整个社会舆论还在讨论一个问题:教师要取消寒暑假,说教师的工资已经接近公务员工资了,公务员不休假,教师也别休假。这是《教师法》规定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结果现在还有很多人在炒作。


依法治教是关键,今天很多的教育问题是不依法治教造成的,改革最终也是要依法治教。任何改革的方案一定要立法,通过立法之后变成法规,随后我们才能依法治教,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当前,依法治教遭遇的一个巨大困惑,是以舆情治校。外面出了一个舆情,我们要尽快地扑灭舆情,而不是真正对事实负责。比如某个地方出现一个事情,发现上午媒体报道,下午校长已经免职了,哪有这么快的?国家行政处罚法都有规定,调查要进行听证会,要听取申诉者的意见,这个过程走下来至少要几天,结果没有走过程,校长当天就被免职了,请问这是尊重校长、尊重老师的权利吗?请问这是把法律放在什么地方?我们一方面要建立法律法规体系,但是根本不执行,很多教育问题不是缺法律的问题,而是不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问题,包括现在有些政策出台经不起推敲,因为跟现行法律是抵触的,我们必须要合法性审查。


第二,教育改革创新应尊重教育本质、规律,不能反教育、伪创新。


今天一直说教育创新,我们发现很多教育创新的口号都来了,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于是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学校都在谈教育强国,但搞清楚教育强国的内涵了吗?我们要建设未来教育,马上很多未来学校出来了,请问你是未来学校吗?未来学校究竟是干什么的?你有未来学校的实质吗?现在教育面临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因为我们要AI+教育,请问AI应用到教育中就是促进教育发展吗?而现实中是用AI来监控孩子,有的地方甚至给孩子戴一个监测器来监控孩子上课是不是发呆,请问这是教育吗?如此,AI加教育变成了刺激应试教育,AI+教育变成了反教育。如果不坚持教育的伦理,不尊重教育的规律,我们可能只是打着教育改革的旗号,走到教育改革的反面,而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形成改革合力


第一,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必须通过改革来缓解教育焦虑,给每个学生好的教育。


教育面临的内部挑战,已经走过了规模发展时代,现在要面临质量的挑战。一旦进入质量发展阶段,我们会发现,以前那种规模发展的思维已经行不通了,要提高教育质量,一定要进行深层次改革,否则很难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教育面临外部的挑战,按照现在的人口出生数,面向整个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改革的话题。2016、2017年是出生人口高峰。2019、2020年是幼儿园入学高峰,结果到2022年,整个幼儿园规模减少了5610所,按照2019-2021年的出生人口,中国的幼儿园到2024年只有3700万孩子,而2022年幼儿园在园人数是4600万,因此2024年的幼儿园的幼儿比2022年减少900万左右。这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怎样对待幼儿园的发展,是不是要推进小园小班政策,是不是要提高幼儿园师幼比等等。如果没有这样的措施,任由幼儿园倒闭,幼师失业,会导致更大的问题,包括有的农村的孩子无法接受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问题。


随后这个问题会传递到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2032年是中国的高中入学高峰,2035年是中国大学入学高峰,到了2038年,中国大学的招生数超过中国的出生人口数。到时候每个孩子都去上大学,大学还招不满,2040年大学至少有五分之一的招生计划完不成。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还按照以前的体系,还在说高考录取必须强调唯分数,是与发展人人都能够更好成长的教育背道而驰的。不管是教育内部的问题还是教育外部的挑战,都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应该有改革的紧迫性。


 第二,教育改革的系统性: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共同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很多人都希望自上而下的系统改革,给出全面、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但是要注意,改革涉及的问题特别复杂,因此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应该形成合力。各个地方教育局和学校,更应该有改革的自主性,在国家倡导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推进学校当地的教育改革,形成改革的合力,真正改变当地的教育生态。

640 (2)

现在很多时候是等待,甚至把整个教育的体系问题,视为我们不改革的一个原因,心安理得地认为这些问题跟我们没关系,其实任何问题都跟我们自身有关系。中国的高中学生80%以上近视,有调查显示,中国很多普通高中的高三孩子,睡齐八个小时的非常少,甚至有的孩子每天睡眠时间只有五个小时。现在很多高中,假期里面根本不放假,一周放一两天是很少的,往往是一个月放一两天。请问我们怎样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怎样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怎样做到孩子核心素养的发展。形成改革的合力,每个人都有改革的责任。


 第三,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教育为本、教师为本、学生为本


我们不缺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先进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大计学生为本,都说得很好,但是请问我们做到了吗?这很关键,因此求解这个问题的答案,走出这个困惑,重点在我们各位的实际行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