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陶凯龙:校外培训监管 教育行政执法人员亟需提高能力水平


( 白高岩 李国鑫) 10月15日,教育部颁布实施《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实施一个月以来,校外培训监管情况如何? 教育行政执法面临哪些问题?教育学者陶凯龙近日就一个月来对于国内一些地区进行调研并通过大数据等分析研判。

微信图片_20231115123830_副本

“在10月15日《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刚刚施行的几天,大部分地区从事变异学科类教培机构基本都关门观望,教育管理部门也都加大力度督导检查,但在一周后,非法教培又基本恢复教学,所以,一些城市小区恢复了中小学生背着书包赶往各个教培机构参加学科类培训的状态!”


办法实施后,引起公众舆论热点的是针对违法违规教培机构教育行政执法是否能够落到实处?非法教培大量出现现象是否能够持续时间长?“双减”成效如何?‘内卷’能不能减轻?


陶凯龙认为:目前出现的大量非法教培机构违法违规学科类培训在办法实施先期一定时间内会大量存在,原因就是有高额的回报率加之对从业人员对国家打击非法学科类培训认识不足,随着重视程度提升,地方教育执法部门加大力度执法,这种现象会逐步减少,但根本上不会完全杜绝和消失,转入半公开和地下(民房一对一或一对多)会增加处理难度,主要是一些家长需求和教培市场的高额回报利益所致。


“在现实执法中,地方教育局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意识不到位、执法能力包括专业化水平不足、执法人员缺少及配备不合理、缺少执法经费、协调公安、网信、街道社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没有形成联合长效机制等问题突出,而这关系到执法的权威性、政府公信力和实际效果!”


教育学者陶凯龙不无担忧地说。


“一些区县级教育局教育行政执法人员具备执法资格和《行政执法证》只有2到3人,部分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不容易获得执法资格,甚至主管副局长长期参与一线执法,这对于违法校外培训机构众多的城市来讲是一个巨大短板,解决执法人员编制和执法资格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而一些基层教育行政执法人员对于国家政策法规理解不透彻、执法专业性差和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情执法、消极执法心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再完善的法律也需要人去执行,以人为本,所以在基层执法中会不同程度存在人情执法、以罚代管等情况,这需要加强日常执法监督。同时缺少执法经费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培机构多在学生放学后的晚上、节假日进行培训学习,甚至偏远地区,需要执法人员亲临取证和一线执法,执法人员的车油补助、餐补及加班费用需要解决,包括群众举报奖励费用等。”

640

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可以看出,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如辽宁省出台《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河南滑县开出23万多元的校外培训监管行政处罚等都开了一个好头,做出表率作用。


陶凯龙表示:打击非法教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好协调公安、网信、文化、民政、街道社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形成执法合力,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同时加强执法人员的执法专业能力水平、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与监管,对教培机构加大监督检查、设立黑白名单等级、宣传等力度,一些违法典型进行公开曝光,加强对于家长家庭教育的引导和宣教,减少内卷和焦虑,完善举报监督机制,通过征集群众有奖举报奖励、手机随手拍以及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人大以及司法监督的的力量,形成全社会共识与良好风气,让教育回归本质,以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为根本,切实贯彻好“双减” 政策,还学生一个快乐健康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