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社会工作者陶凯龙:防疫志愿者应进行专业培训上岗

(孙波 王旭) 连日来,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点发生,局部爆发,出现反弹的态势,各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为增加疫情防控工作,大量招募社会志愿者充实疫情防控力量,而社会防疫志愿者如何立足岗位,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有利配合,公益记者采访了高级社会工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陶凯龙,聆听专业人士提出意见与建议,供参考。

103b7273326b6d2cf9f2d9f2d326680a

陶凯龙认为:因为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志愿工作属于特殊的社会志愿活动,所以志愿者需要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特别是卫生防疫和心理方面的专业培训。


在一些地方政府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的要求为年龄18-60周岁,无中高风险旅居史和接触史;完成2针剂以上的新冠疫苗接种,上岗前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具备责任意识,组织纪律性强,服从统一安排等条件。


但实际这些要求远远不够,因为防疫志愿者面临的不可预测的未知人群和特殊情况,如果不进行专业培训并达到上岗要求,很可能出现因防护不到位增加感染或心理情绪等问题出现纠纷甚至舆情等法律、社会问题。


那么,如何进行培训?又该如何做好防疫志愿工作呢?

c08b04150a0235f64fc90fda37bb4b64

陶凯龙表示,培训应该有地方卫建(含传染病防治机构)组织卫生、防疫、医疗、心理、法律等专业人士针对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疫情认知、自我防护、心理健康调节、法律意识等相关知识并结合实际操作进行,不走形式,重实战。


首先是了解认知新冠肺炎疫情,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和症状,科学认知,消除恐慌并尽量减少外出活动特别是人群聚集,做好个人防护和卫生,保持习惯,及时监测和就医。


作为疫情防控社会志愿者要自身做好防护,包括正确佩戴使用口罩及防护用品,正确洗手方法和日常消毒知识。


第二要做好志愿者本身的心理调适,作为防疫志愿者自身心理健康尤为重要,重大疫情很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恐慌、担忧、忧伤等心理状况,严重的会产生恐惧、愤怒、不满甚至疑病。


防疫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志愿工作因参与动机、服务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过度焦虑和担忧甚至产生自责和愧疚,所以防疫志愿者学会接纳、稳定自我情绪,学会正向思维(如工作价值和意义,将负面情绪转化正面思想)和区分角色,学会调节放松和发泄转移,一旦出现心理状况及时寻求专业机构和人士帮助。


在防疫志愿者的岗位中,体温测试岗、信息排查岗、维持秩序岗、产品包装岗、物资整理岗需要的专业知识较少,心理咨询岗、关怀支援岗及防疫宣传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就更强,防疫宣传岗主要负责微信公众号、微博推送防疫信息,制作短视频,开展防疫作品征集推广,为报社电视台、新闻网站提供宣传稿件素材并协助线下社区、农村防疫宣传等,一般都是宣传委员、记者、作家、教师等文化传媒人士适合,具备正确价值观、责任感,能够文明有礼并不传谣,关注疫情知识并广泛宣传政策。


而心理咨询岗主要是依托全国卫生热线、青少年服务台,微信群等为求助者提供心理问题咨询、心理支持疏导和危机干预等服务,一般要求是取得心理咨询师专业资格证,职业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

32ca938b1107d0a7c06ecea5294947d5

另外,防疫志愿者日常管理也尤为重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有助于志愿服务规范、安全、高效运行,对志愿者招募严格把关,培训工作要专业谨慎,组织管理要规范有序,服务保障要细致到位(包括后勤物资保障、嘉奖证书等),防疫志愿者健康管理(包括体温健康排查、心理关怀等)。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的精神灵魂所在,每一个投身于防疫的志愿者都应该在保证健康安全的情况下,心手相连,同舟共济,为人民守护健康,做好服务。


高级社会工作者陶凯龙相信疫情终将过去,志愿者更无愧于时代、国家和人民,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引领新时代精神文明,引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