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积良:科学赋能:青年教师的家访攻略

       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马积良

微信图片_20230714181524

第一次家访

我是2017年入职,在2018年开始担任我们学校的导师,就是班主任。在担任班主任第二年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家长的短信,家长说他跟孩子产生了冲突,冲突的原因是他发现孩子拿妈妈的手机玩游戏,在线充值了3000多块钱。妈妈说她现在非常崩溃,问我怎么办。

经过了解,我发现他的家庭情况非常特殊,父亲常年在国外,成长过程中的父爱是缺失的。在这种情况下,我首先通过线上辅导的方式安抚住孩子和家长,同时针对家长想要改变孩子性格的诉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性格可能很难改变,但是不管改还是不改,我们都应该抱着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孩子。在我的劝说下,家长的情绪稳定了。继而我就与孩子连线,开始每天线上辅导他的学习,并通过这件事转移他的注意力。

疫情结束后,我就及时到孩子家里进行家访,了解更深入的情况。我本着让家长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能够改变的原则去跟家长交流。最终,家长也接受了我的想法,觉得可以进行一些改变,不再过分地关注和要求孩子,逐渐地他也发现了孩子的变化。比如,有一天,他说:“孩子现在还在写作业,并且把手机、电脑都关了,太神奇了,其实孩子想好,只是我的方法太单一了。”再比如,到初三的时候,孩子的月考理科成绩取得了显著进步,且物理还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在他中考之后,这孩子考到了市重点高中。一个看似被游戏毁掉的孩子,在正确的引导之下,逐渐地走上了正轨。经过这件事情,我就在反思一个问题:似乎我们和孩子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是能够帮助孩子解决一些问题的。所以,像家访这样的方式也是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

第N次家访

很多时候往往是问题产生了,我们才开始用一些对应的方式比如家访去解决,那么能否在问题产生之前就预警这样的问题,或者提前进行这样的了解。我觉得我在学校跟家长沟通和了解的时候,总是隔着一层膜:我所问的问题家长可能应付,也可能不回答真实情况;我所想了解的家长也总是藏着掖着,他也不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展现出来。我就觉得,如果我能够走到每一个孩子的家庭中去,坐在他们家沙发上,喝着他们家的水,跟他们家长聊天,那这个过程可能就能够拉近我们的距离。于是我从2020年开始坚持每年都去家访,每个寒假和暑假都安排家访,至今已经家访了80多家。

在这样的家访过程中,我感觉到我跟家长的距离非常的亲近,我跟学生的距离也非常的亲近。比如说有一次寒假,我去一个住在昌平的学生家里,路途还比较遥远。到他家之后,他的家长非常激动,觉得老师老远来到家里非常不容易。在家里聊完以后,我还跟孩子和家长在楼下堆雪人,玩完之后我才回来。那么这样的一个历程,其实让我跟孩子的距离能够非常的贴近,进而在不断地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之后,也能够解决老师的很多困惑。比如说到了他家,跟家长聊了家长的生平事迹、孩子从小的学习经历,看到他家庭的布置、成长的环境之后,我才能够判断出孩子为什么这样,这个孩子将来应该成为什么样。我才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去设计他的发展路径。

微信图片_20230714181650

青年教师家访六步法

不仅如此,家访也锻炼了我跟别人打交道的能力,我还总结出了与家长沟通的六步法。

第一步,要先为孩子付出,让家长感受到我的真心。

第二步,从孩子的具体表现出发与家长进行访谈。

第三步,明确家长的性格特征,他是一个什么人,然后进而找到与孩子表现的关联。其实孩子的很多优点和缺点都是家长的一面镜子,都是映射的家长的特点。

第四步,引导家长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归因。

第五步,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策略。

第六步,建立教育同盟。

最后,通过共情、反思和改善这三个大步骤,实现与家长建立起牢固的同盟关系,家长去支持老师的工作,支持学校这样的一个最终目标。

当然,我也借助很多技术手段,比如录音转文字的方式去做了一些记录,形成了我对学生的成长档案。比如,我对家访记录做了一些汇总:家住在哪里,家庭情况是什么样子的,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吗,有爷爷、奶奶一起住吗,是不是单亲家庭,成长历程中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等等。同时,我还汇总了家访的交谈稿。我在整理的时候发现单是一轮家访,我们班19个同学,家访记录就高达12万字。这些记录最终形成了我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认可,也是我觉得作为教师最大的荣誉。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提炼出了我的教育哲学以及教育理念。

家访的教育发现

对于“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很多孩子会问。我并不清楚孩子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在我看来,“为什么学习”似乎很简单就能解释。一开始我会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的价值,直到家访很多次之后,我发现这个问题的根由并不是在于学生体会不到价值,而是在于当代学生的压力结构相对于以往的压力结构产生了变化。

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家长还沉浸在过去的模式中。在家长看来,我们的学习是一个二元的选择:不学习就意味着你要回归一条老路。这在家长看来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家长的求学历程就是如此。他如果不学习,不走出家庭,那么他就要回到家庭。比如说家庭是职工家庭,那他就要进厂。如果是农民家庭,他就要种地。

但是现在的社会不是这样的,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孩子遇到的诱惑和机会都是多元的。那么孩子就会想:家长花了那么多精力来支持我,现在家庭条件那么好,为什么我还非要去学习?我要改变什么,还是说我不需要改变什么?我觉得我在家里挺好的,我就希望这个样子,我就希望做我喜欢的事情,为什么就不行?

孩子产生困惑之后,他自然就难以调动,自我驱动,难以实现学习的自驱动。在这里,我们总结出了学生的自驱动模型:兴趣-行为-价值。这个模型从原本的行为-价值二元模式增加了兴趣这样的第三维。我考虑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基于兴趣来推动学生的行为,进而通过学生不断的重复做这样的一个学习行为来对行为进行价值认可。一旦学生意识到这个价值之后,他的兴趣就会进一步地提升,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的自驱动。

微信图片_20230714181822

我对师德的理解

前段时间还有一个让我惊喜的事情,就是在《三联生活周刊》报道我的事迹之后,有很多家长和老师加我的微信。很多家长说通过这篇文章看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也对他的家庭教育起了指导性作用。同时,很多老师,无论是我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对我这样的家访工作给予了认可。这就让我想到了当时选择教育的初心,即我认为教育行业是人类文明得以持续的最重要的事业,而教师这个职业就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职业。我把自己定位在我是一个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这样的一个关键角色。我是负责把人类文明的精华传承给下一代。现在同行对我的认可和家长对我的认可,使我觉得我的初心得到了保障,使我觉得我的教育理想得到了实现,所以我是非常开心的,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这也就是我们王校长提到的,在教育工作中获得自我认可的一个过程。最后,我想说一下我对于师德的认识。关于师德的认识是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的,这篇文章名叫《学而优则教》。在这篇文章里,我提到师德就是为人师授其道之道。善意未必是好意,好心未必成好事,所以,老师不可以假借正直、良善的借口,行有违人成长发展的事。为人师者,当有师者之风。在我看来,师者之风就是不谄媚,不欺瞒,不畏缩,不盲从,行事光明磊落,为人堂堂正正,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我也以这样的价值观来要求我的学生,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成为这样的优秀人才。

最后,我认为家访的过程其实就是行万里路的过程。很多人理解的行万里路是去参观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我的行走则是走到学生的家里,我特别希望看到我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状态和成长环境,我希望走遍我的每一个孩子的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希望能够践行母校清华大学教给我的两句话:知行合一,行胜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