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春秋之

               沟帮子熏鸡


                      文  陶凯龙


   作为满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关东,因为满清闭关锁国政策曾经给世人人以神秘之感,千百年来传承着别样的、独特的、原始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奔流不息的辽河养育了辽宁儿女,辽河亦被称为辽宁人的母亲河。


退海之地、辽河之畔的沟帮子当时只是一村屯,在清代末年,人们管这个屯叫“坑沿”,后来老百姓为庆贺闹河灯的年轻人除掉地方恶霸“大尖头”的胜利,把“炕沿”这个屯子名改为“沟帮子”,意为沟沿的一帮子,一直延用至今。


沟帮子是东北辽西地区的商贾云集之地,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一方特色往往是显著的代表,所蕴涵深厚的的文化、人文底蕴,沟帮子熏鸡堪称典范之一。


沟帮子熏鸡凭十六道精细工序、三十种甄选配料,百年老汤,薪火传承,创“沟帮子熏鸡”百年老号,其熏鸡色泽枣红明亮,味道芳香,肉质细嫩,烂而连丝,食者赞不绝口,深受当地百姓及过往客商青睐,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鸡”之首,蜚声四方。

psb

据传说沟帮子熏鸡始创于公元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当年安徽有个熏鸡商户叫刘世忠,为生活所迫,逃荒来到沟帮子落脚谋生。他重操旧业,制作熏鸡。由于熏鸡味道不浓,又不符合东北人的口味,食客很少,生意清淡。


刘世忠经过反复研究改进,效果都不理想,最后在一位老中医的指点下,在煮鸡的老汤中,添加了具有开胃健脾、帮助消化的肉桂、白芷、陈皮、砂仁等十几味中草药,这回熏出来的鸡既保持了祖传的特点,又增加了一种浓郁的特殊香味。后又经过多次试验,掌握了最佳配方,从此刘世忠的熏鸡逐渐名声大震。


还有说法为帮子熏鸡始创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创始人尹玉成。1887年,少年尹玉成独闯关东,当他来到当时的通关要道沟帮子时,见此地山灵水秀,民风淳朴,决定在此定居。他以家传手艺开起面馆,并自酿美酒,名曰“沟帮子小烧”。


尹玉成为人侠义忠厚,常济困苦百姓,深得乡人爱戴,后得到当地一户杜姓富商的看重,与杜家小姐结为连理,此后人称尹四爷。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尹四爷在回家途中,偶遇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见其困厄交加无安身之处,于是心生怜悯,接回家中照顾。悉心的照料,使老人很快康复,因无比感激尹四爷的帮助,老人在临行前,将自己的御厨身份,和遭人迫害逃出皇宫的经历据实相告。


最后,老人从怀中掏出一本熏鸡秘方,告诉尹四爷:此物乃我四十多年经验独创的宫廷熏鸡秘方,此熏鸡深得先皇喜爱。我遭人算计就是因为这本秘方,你依照此法制熏鸡售卖,必将大有所成。


尹玉成大喜,依照此法熏鸡并大胆创新改良配方,同时搭配自制烧酒售卖,不久,“熏鸡烧酒”就街知巷闻,成为沟帮子著名小吃。


尹四爷在岳父帮助下于1889年创立熏鸡坊,取名“沟帮子熏鸡”。由于口味独特,沟帮子熏鸡深受当地百姓及过往客商青睐,后被御膳钦点奉为“宫廷皇鸡”。


百年沧桑已随岁月飘然而过,成为历史和难忘的记忆,令人唏嘘感慨。


而今,虽历史远去,但熏鸡美味却得以保留传承下来,为之幸事。


行走在沟帮子大街两侧,售卖熏鸡店铺林立,最为有名的为尹家熏鸡、郝云杉熏鸡及姚艳华、刘万成、田子成、张宝文、尹志成等一系列熏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口味也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沟帮子熏鸡之所以味美品佳,在于选料精良,配料有方,制作精细。


它选用一年生公鸡,因为一年生的公鸡一则肉嫩,二则味鲜。母鸡膛内脂肪多,多发油腻,从选鸡到熏成要经过十六道工序。


鸡经整理后,先置于加好调料的老汤中略加浸泡,然后入锅慢火煮二小时熟时放盐,煮至烂而连丝时出锅随后趁热熏烤,先刷上一层香油,再放入带有铁帘子的锅中,锅底烧至微红时,投入白糖, 将锅盖严,两分钟后将鸡翻动一次再盖严,经二、三分钟即可熏好。


而其味道、色泽、形态俱佳为上品,要求烹饪之时的原料、老汤、调料(特别是盐,咸乃百味之首)、火候及熏制捏拿到位,不可马虎。


熏鸡作为肉品熟食,以新出锅趁热最为品鉴良时。


如非新鲜出炉,鸡肉已凉,则口感紧干,略带腥气,真空包装尤为甚,口味大不如。


曾经在北宁刘万成熏鸡厂现场品鉴其熏鸡,观其颜色枣红透金黄,鸡肉细嫩芳香味浓,烟熏解油腻之功效,回味亦无穷。


每每去东北途经沟帮子,也必停住脚步,买得新出锅熏鸡一只,邀良友三五把酒言欢,或找一山水之间、乡村别院席地而坐野餐,烧酒配以熏鸡、花生米及田园时蔬蘸食家酱,堪称一大美味。


此情此景足以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