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十分钟变“圈养” 推行素质教育怎么就这么难?


文 陶凯龙


近日,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而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而参加户外运动是防控近视的重要手段,小课间被“挤占”会导致中小学生户外运动时间减少,近视概率增加。

微信图片_20231101213946_副本

与之相对应的是教育部2021年5月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学生适当休息,课间运动游戏,天经地义,也符合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同时也是法律法规倡导的,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的重要一环。


但为什么课间十分钟变“圈养”,推行素质教育怎么就这么难?


从学校角度看,中小学课间活动有未知安全隐患,包括场地、人员密集等客观原因,特别是低年级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出现任何意外(尽管是小概率事故),学校都要担责,在教育备受关注,甚至家长将投诉当沟通的环境下,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规避问题,回避问题,一刀切式安全“圈养”,方便管理,减少麻烦自然成为常态化和普遍化现象。


但这何尝不是一种不作为、懒政的表现?


“圈养”确实可减少意外发生的几率,但从健康角度会压抑孩子天性,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较重的课业负担和日益减少的身体活动,是影响中小学生身体姿态、脊柱健康的重要因素。适当运动,不仅可以健康成长,舒缓学习压力,更能促进人际交往。


可一切在现实都是那么难。


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会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首先学校要责权边界清晰,学校不是有限责任主体,却承担无限责任,难免有失公允,社会应当分担公办学校的赔偿责任,建立学生伤害事故的保险机制;其二,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检查督导和教育,并由教师实施,共同营造安全环境并勇于承担责任,有作为,将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素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其三,教育监管部门要切实做好素质教育推行工作,为学生减压,对于学校行政问责要公平公正,视情况人性化管理,同时做好家校沟通,利用好学校家长委员会,积极做好家、校、社互相沟通理解,良性循环,教育主管部门、关工委、妇联、社会团体组织以及家长学校要经常为家长举办培养科学育儿、安全教育以及合理合法化维权培训学习,践行立德树人教育观,在良好的运行框架下因材施教。


如此我们孩子身体才会更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未来也才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