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八九十年代
文 代言
我出生在九十年代,但真正有记忆应该是在九五年以后。九十年代的物质还很匮乏,但却是一个充满着人情味的年代,那时候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是那样的纯真无邪。那是一个温暖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着希望与童趣的时代。
那个年代的川东北广大农村,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土砖瓦房和茅草屋,点油灯和蜡烛,电灯和电视还没有完全普及。村里只有村支书的家里有座机电话,电视一个村子只有一两台黑白电视机,那得是有条件的家庭,如退休工人家庭或者干部的家属家里才有。我们为了追一部电视剧,顾不上吃饭,一通狼吞虎咽,便和村里的小伙伴早早地去别人家的电视机前蹲着,即便主人家还在吃饭。电视音乐一响,我们的心也跟着飞走了。
八九十年代的广大农村,随处可见《毛主席语录》。老房子的墙上、窗户上、门板上都写着《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的语录是那个时代的真理。人们为之振奋,抖擞精神,充满着干劲,充满着希望。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广播里反复播放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农忙时节,农民不是各忙各的,而是相互帮忙,你帮我,我帮你,其乐融融,一团和谐。他们只帮忙,不收钱,也不吃饭,如果村里有条件好的家庭,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顿。
八十年代,农村的物质极度匮乏,很多家庭一年也吃不上几回猪肉,甚至几年也不会购买新衣服,一件衣服一穿好几年,缝了破,破了又补,身上的补丁无数,他们都是毛主席忠实的追随者,勤俭持家。由于家家户户伙食较差,邻居家里如果来了客人,或者有了钱,收获什么美味,便会盛上一碗,端到邻居家里,请邻居一同分享。实在想吃肉,村里的老人们便带上猎枪,去山里捕捉野味,掏野鸡蛋。如果能打回一两只野鸡,用来炖汤喝,那可真是人间绝味。
逢年过节,乡亲们走街串户,嘘寒问暖,凑在一起打牌,或在自家的院子里摆上桌椅板凳,三五父老乡亲坐在一起家长里短。农村青年普遍涌入城市打工,大致是从八十年代末起,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在席卷中国大地。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务工者与家里通信的方式只有书信、座机电话。如果亲人给家人打电话,家人只能去村支书家里接电话,村支书通过广播通知村民。如果是书信,则需要找村里识字的老人念。八九十年代外出打工的人相对现在较少,如果在一座城市或者一家公司、一个工地遇到同乡,真的就像歌里唱的那样,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个年代的人是非常重感情的。同乡在外面打工相遇,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相互照应。因此,九十年代的音乐以游子为主流,《流浪歌》《离家的孩子》《久别的人》等都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流行曲。
八九十年代,人们走在大街上,邓丽君的《甜蜜蜜》充斥着人们的耳朵。大街小巷,人们跟着音乐的节奏扭起来,感受着音乐的快感。那个年代的人羞耻心是很强烈的,普遍是笑娼不笑贫。男女谈恋爱,一般是不会牵手的,如果牵手会被认为是败坏家风,亲吻在那个年代会被人诟病,甚至被赶出家门。八十年代如果有人未婚先孕,轻则罚款,重则是要判刑的。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很正,人们的思想也很单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更加纯粹,没有太多的利益往来。每逢赶集,村里的老人们总会聚在一起喝茶,摆龙门阵,盖碗茶当时五毛钱一碗,尽管村民都不富裕,但谁也不会吝啬那五毛钱。小镇上到处都是叫卖冰棍的声音,一支冰棍两毛钱,八十年代几分钱一根。嘴里含着冰棍,与小伙伴手拉着手,蹦蹦跳跳穿行在大街小巷。那个年代,小镇上还没有汽车,也没有摩托车,只有自行车,因此,不用担心车祸。
那个年代,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盼望过年。因为过年有压岁钱拿,有新衣服穿,也有肉吃。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家人用一年的积蓄来置办年夜饭,一年没有吃肉是常有的事。平日能吃上菜粥、菜汤、面条已属不易,如果餐桌上有一片肉,孩子们几乎是抢着吃。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外婆做了一盆酸菜米线,我和表弟抢着吃,连盆里的汤汁都舔干净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一定是很多同龄人都做过的事,抢食成了一种乐趣。到除夕夜,还有一个月,自腊月起,大人和孩子都盼望着过年,盼望着穿新衣服,盼望着吃肉。因为有希望,所以人们的幸福感满满。大年初一后,人们开始走亲戚拜年,田间地头,乡间小路,满眼都是从四面八方来的客人。
小时候,村里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机,更加没有手机。贫穷的农村连书籍都没有,不像城市里有图书馆。人们娱乐的方式只有打牌,去爬山,去寺庙烧香。村里每年春节都会搭秋千,秋千有房梁那么高,小孩玩,大人也可以玩。搭秋千是轮流的,今年张三家负责搭建,明年李四家负责搭建。搭秋千不光要消耗体力,还要砍伐自家的柏树。孩子的春节并不无聊,很快乐,他们捡炮仗,做迷藏。
那个年代没有低头党,没有微信,只有半年一封或者一年一封的书信,书信里装着亲人满满的爱。那个年代虽然穷,但是人民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因此,充满力量。那个时代的人很干净,社会风气很正。那个年代的爱情是纯粹的爱情,没有掺杂太多的物质与条件,相遇了,就是一辈子,更没有离婚和出轨一说。如果有人出轨了,有人离婚了,会被周围的人诟病,因为在主流意识看来,离婚是可耻的事情,出轨更是天理难容。不仅是婆家,就连娘家也会蒙羞。
由于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抖音,那个年代的娱乐方式非常有限,只有看书、看报、看杂志、听收音机等。那个年代,人们守在收音机旁,收听单田芳、刘兰芳广播剧评书,为之疯狂,为之着迷。人人都在为大英雄岳飞欢腾,沉浸在《三国》的世界中。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地位是很高的,某某如果在全国性的报纸、文学杂志上发表一篇散文或者一首诗歌,可能轰动当地,甚至令全国为之沸腾。如果能出版一本书,前途不可限量,当选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不是不可能。金庸、巴金、茅盾、季羡林、贾平凹、莫言都是那个年代的明星,在那个年代,人们对莫言、金庸的疯狂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当红明星。
今天,我们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了人情味,走到哪里都是孤独的。(来源:周林代言 说古言今 公众号)